中药药效学.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药药效学创新

第二章 中 药 药 效 学 第一节 中 药 的 基 本 作 用 一、扶正祛邪 1.扶正 《素问·遗篇·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通常用补益药以增强机体防御致病因子侵袭的能力,扶正也包括对患者病后体能的恢复。如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消化系统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补充物质及能量不足等。 二、调节平衡 1.调整阴阳 :利用药性之偏,调节人体阴阳之偏,从而达到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 (1)损其偏盛: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适用于实证。现代研究发现寒性药知母、石膏、黄芩、黄连等及其所组成的复方能抑制交感神经功能,并可使体内促甲状腺素的含量减少,耗氧量降低。 温热药人参、附子、干姜、肉桂等及其组成的复方能增强寒证患者低下的交感—肾上腺系统的功能,促进物质代谢,增加产热量,提高基础代谢率 。 2.调整脏腑功能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与现代医学内脏的解剖部位,生理功能有较大的区别)。 疾病是脏腑功能失常后反映出来的阴阳偏胜偏衰失衡的状态。 中药治病的基本作用:修复脏腑或重建脏腑功能的协调,消除阴阳不平衡的病理现象。 各种药物都具有不同的性能和不同的归经,即对脏腑的选择作用。 如热证有肺热、肝热等不同,治肺热咳喘,即选归肺经而善清肺热的黄芩、桑白皮等;治肝热或肝火证,即选归肝经而善清肝火的龙胆草、夏枯草等。 3 .调理气血 气血是各脏腑功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调理气血关系的原则为:“有余泻之,不足补之” 。 气能生血,气旺则血生,气虚生血不足,可致血虚,或气血两虚。治疗以补气为主,兼顾补血养血,如当归补血汤。 对血行不畅或瘀滞之证,治宜补气行血或理气活血化瘀。如血府逐瘀汤、丹参饮等能扩张血管,增加组织血流量,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疏通血脉,恢复气血正常运行。 第二节 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 一、 中药四气的现代研究 中药四气(四性)是指中药寒、 凉、热、温四种不同的药性。 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总结出来的,与中药所纠正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 《神农本草经》云:“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温热之间及寒凉之间,作用性质相同,程度有差异。 1.对植物神经系统的影响 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鹿茸 ) → 交感神经-Β受体-cAMP 系统功能 ↑ ; 寒凉药 (如石膏、知母、黄连、龙胆 ) → 副交感神经-M 受体-cGMP系统功能 ↑ . 2.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鹿茸 )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 寒凉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 ;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 3.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温热药(如附子、干姜、肉桂、鹿茸 ) →基础代谢(耗氧量,产热量,糖原分解, 细胞膜钠泵活性、物质分解代谢) ↑ 寒凉药 (如石膏、知母、黄连、地黄 ) →基础代谢(耗氧量,产热量,糖原分解,细胞膜钠泵活性、物质分解代谢) ↓ 4.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温热药(如附子、干姜、麻黄) →中枢神经兴奋性↑(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NA、DA5-HT含量↑) 寒凉药 (如石膏、知母) →中枢神经兴奋性↓ (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NA、DA含量↓ ) 5. 寒凉药的抗感染、抗肿瘤作用 许多寒凉药尤其是清热解毒药具有抗菌、抗病毒、抗毒素、抗肿瘤作用。 二、 五味的现代研究 五味:辛、酸、甘、苦、咸 药味的确定: (1)按味觉辨别 (2)按功效定味(如葛根味辛、鹿茸味甘与口尝不合)。 辛味: 功效:发散,行气,行血,健胃。 中药类别:解表药,理气药,祛风湿药等为多(麻黄,桂枝,木香,桂皮檀香, 乌药,独活等)。 药理作用:发汗,改善体表微循环,抗炎,调节胃肠功能。 物质基础:挥发油,苷类 甘味: 功效:补益,缓急,和中。 中药类别;补虚药、缓急和中药(黄芪、熟地、 人参、麦参、甘草、大枣饴糖) 药理作用: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内分泌功能、物质代谢功能。 物质基础:糖类、氨基酸、苷类、维生素。 苦味: 功效:清热,燥湿,泻下,降逆,平喘。 中药类别:清热药(栀子、牛黄), 燥湿药(苦参、龙胆草、黄柏) ,泻下药(大黄、番泻叶等);平喘药(杏仁、川贝、半夏、桔梗)。 药理作用:抗菌、抗病毒、通便、平喘。 物质基础:生物碱、苷类。 酸味: 功效:收敛、固涩 中药类别:收涩药(五味子,山茱萸,五陪子,乌梅) 药理作用:止泻,止血,抗菌,抗炎 物质基础:有机酸,鞣质。 咸味: 功效:软坚散结,通便,温补肾阳 中药类别:矿物类(芒硝),动物类(鹿茸,海马,蛤蚧等),昆布,海藻等 药理作用:泻下、润下,治疗甲状腺肿,兴奋垂体-性腺;垂体-肾上腺皮质 物质基础:无机盐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