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资料——学生与团队管理概论.ppt

教师招聘考试资料——学生与团队管理概论.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师招聘考试资料——学生与团队管理概论精要

四、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2009 判断 “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是负面的” 2011判断“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既有正面的积极影响,又有负面的消极影响”) 五、青少年同辈群体的教育干预与管理(2010年初中简答) (一)以“教育引导”取代“强制管理” 1.同辈群体管理“宜疏不宜堵” 2.同辈群体管理应灵活多样,分类管理 3.同辈群体管理应发挥不同类型群体的积极作用 (二)利用“参照群体”,发挥个体的“领头羊”效应 “参照群体”是一个群体心理学常用概念,指个体在实现其社会行为时,将某一或某些群体的规范、定向和目标作为他个人的行为动机。 (三)加强教育互动,形成教育合力 首先,要积极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其次,要不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再次,要重视家庭教育的特殊作用。 第三节 同辈群体与青少年犯罪 一、青少年犯罪的理论阐释 (一)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学解释。如: 1. “心理缺陷说”:该理论认为,学生的行为越轨或犯罪是由学生的“心理缺陷”引起的。 2.“挫折—侵犯说”:该学说认为,越轨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侵犯的强度与挫折的强度有关。 (二)学生犯罪的社会学解释 1.“差异交往说” 一个人通过与越轨的群体交往学到了对越轨行为的理解、态度和技能。 2.“控制缺乏说” 群体成员资格和社会生活环境决定个人行为。并认为越轨和犯罪是由于社会内外部的控制削弱和受到破坏引起的。 3.“亚文化理论” 犯罪的根源是亚文化群和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及行为倾向相抵触、相背离。 4.“标签理论” 越轨行为的标签或身份使个人成为“圈外人”。被迫承担与遵从“越轨者”的角色并表现在行为上。 启示 : 第一,从心理上讲,学生的犯罪与其心理的满足度密切相关,当其心理受到严重挫折又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时,往往会产生心理的偏差,走向犯罪的道路。 第二,从社会交往上讲,学生的犯罪与他受到的社会影响,特别是同辈亚文化的影响密切相关。当学生交友不慎或处在一种不良的亚文化中时,往往会受“哥们义气”的感染,无心学习,为所欲为,最终走向犯罪的导论。 二、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 1.同辈群体亚文化的消极影响 亚文化是与主流文化相对而言。它是指由特定社会群体发明、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 同辈群体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套群体自己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语言系统,并以此构成这一群体与众不同的群体亚文化。 2.“重要他人”的消极影响 “重要他人”专指对个体的社会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 学生的重要他人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与偶像性重要他人。 偶像性重要他人是因受到学生特别喜爱、崇拜或尊重而被学生视为学习榜样的具体人物。 互动性重要他人是学生在日常交往过程中认同的重要他人。同辈群体中学生的重要他人一般是互动性重要他人。 一般而言,学生互动性重要他人的变化顺序依据年龄的增长依次为:“家长——教师——同伴——不存在重要他人”。 3.哥们义气或同伴排斥的消极影响 某技校一学员与同学因争坐一条凳子而大动干戈,10余“哥们儿”拔刀相助,酿成一死三重伤血案。 2006年9月湖北谷城中学一位15岁高一男生徐杰被16名同学围攻,原因是徐杰与阿强所喜欢的女孩关系太好。阿强咽不下这口气,纠集自己“圈内”的15个“哥们儿”教训徐杰。徐杰在反抗中拿出水果刀刺中5人,造成一人死亡,一人肾脏被摘除,3人重伤。 2007年5月在互联网上流传着这样一段视屏:衡阳一女生小君被三个学生围住抽打了508个耳光后住院治疗,只因为小君呸了他们“圈内”的朋友。 2009年今日说法 第二节 网络中的虚拟同辈群体 一、网络环境下的同辈群体及特征 (一)网络环境下的同辈群体的含义 网络环境下的同辈群体是指青少年在虚拟网络中通过各种方式认识的年龄相近、兴趣相投,并以情感为纽带而自发形成的网络频繁互动的群体。 (二)网络环境下同辈群体的特征 1.群体交往的开放性 2.群体交往的超时空性 3.群体交往的匿名性 (2011高中多选) 二、虚拟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虚拟同辈群体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青少年信息的共享 2.有利于青少年交往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