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各地名称由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太原各地名称由来

太原各地名称由来 太原各地名称由来 龙城太原城的龙头和龙尾 “太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此后的先秦典籍多有记载,但仅为地理上的泛称,并非专指一地,其实际处所不尽相同。战国末年,秦国在汾河中游设置太原郡,取“大而加甚谓之太”,“高而平坦谓之原”之意。此乃太原作为行政区划取名之缘起。秦汉及以后各代,均于汾河中游置太原郡、太原府、太原县、太原市等,今太原地区遂有“太原”之专名。晋阳(太原)古城979年被宋太宗烧毁,后就搬到唐明镇(就是现在的旧城街到庙前街附近),后来逐渐扩大为今天的市区规模。太原出过很多皇帝,按风水学说,太原北面的系舟山是“龙角(龙头)”,南面的龙山、天龙山是“龙尾”,太原是“龙身”,宋太宗怕太原再出皇帝,所以就切掉龙头龙尾---派士兵铲去上述山的山头,并在太原城中建丁字街就是为了“钉”住龙脉。 太原阳曲县搬家的过程 ①东汉末,由今定襄县移于太原县北45里阳曲湾,即今太原市阳曲镇。 ②北魏时,移于木井城南四里,即今阳曲县洛阴村。隋开皇三年改为阳直县。 ③隋开皇十年,移于木井城东北40里,即今阳曲县古城村。十六年,改阳直县为汾阳县。 ④隋炀帝时,改汾阳县为阳直县,移于木井城。 ⑤唐武德三年,于木井城西15里置汾阳县,即今阳曲县黄寨镇。 ⑥宋太平兴国四年,移于三交口,即今太原市十里铺。 ⑦金天会六年,移于太原府城,即今太原市区。 ⑧1948年11月阳曲县人民政府迁驻黄寨。 太原特色的城中村 寇庄(南内环街),IT之村 亲贤(亲贤北街),饮食之村 后北屯(漪汾街),娱乐之村 北张和许西(附近有十多所大学),大学生之村 小王村,(南内环街),彭村,(和平北路)临县人之村 郝庄(朝阳街),服装商业之村 太原街道之最(市区内的) 最宽的街道---龙城大街110米 最窄的街巷---草市街 平均1米,最窄处0.7米 最长的街道---滨河东路 17000米(17公里) 最短的街道---绿柳东巷和后营坊头条,都是20米 得名最早的街道--智家巷(北宋末年) 街名字数最多的街道--桃园南路西里南一(二、三)条 9个字 街名字数最少的街道--柳巷 靴巷  都是2个字 街名笔画最多的街道--桃园南路西里南三条  共71划 街名笔画最少的街道--一人巷  共11划 太原市区内的颜色街道(现存的) 红沟路黄陵路 白龙庙街 黑土巷 金刚堰 绿柳巷 太原的数字地名(序数词不算) 一人巷二市场 三圣庵 四岔楼 五福庵 六平巷 七府坟 八吊沟 韶九巷 十里铺街 百货市场(已消失,在柳巷西) 千家坟 太原村落街道地名的由来 尖草坪原来是太原城北面的荒地,多生野草,据说叫菅草,既草菅人命的的那个菅草,由于是生僻字,人们误传成尖草,所以就管这一带为尖草坪,太钢70年前开发此地建设工厂,宿舍,渐渐繁荣起来, 万柏林得名于阎锡山的坟墓,他在太原时就想死后埋在那里,他小名万喜子,所以有个万字,他字柏川,所以有柏字,因为帝王坟墓叫陵,圣人的叫林,官员的叫墓,百姓的叫坟,而他自认为是山西在关公之后的又一个圣人,所以有个林字,合起来就是万柏林,基本跟柏树没有太大的关系,当然坟地肯定有松柏的, 因为他1949年后去了台湾,实际坟地就没有建 亲贤 乡、村名。古称凤凰村,道光《阳曲县志》记名“亲贤村”,取《四书》“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之意。 现为中国十佳小康村。 大、小王村 村东有明颖国公傅友德墓,俗称王墓,故名王村。傅墓丘大于小王村的坟墓,称大王村,后出现小王村。 后王村 清道光二十三年《阳曲县志》原名沟子里村。民国初年,由于该村与小王村均属大王村管辖,而且该村建于大、小王村之后,故名后王村。 前、后北屯 清道光二十三年《阳曲县志》载名前北屯村。据传:明朱元璋在位时,在此实行驻军屯田政策。军队分驻南北两部分,称南北两屯,北屯分为两个自然村,按方位名分前、后北屯。 瓦窑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修惠明寺塔,取其地之土作瓦,而工匠用以烧制砖瓦,渐定居成两村,按方位称北瓦窑、南瓦窑。 千峰路 原系农田耕地。一九五六年,随着太原工学院的兴建而开拓成路。因驻有太原工学院,群众习称工学院路。一九八二年太原市革命委员会办公厅60号文件以石千峰(是西山的顶峰)命名为千峰北路。 漪汾街 很好解释的,漪就是水波纹,漪汾就是汾河的水波, “下元” 雍正年间,古交的磨石村和北石村的刘、王两人来柳圪垛的下处定居,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