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太原各地名称由来
太原各地名称由来
太原各地名称由来
龙城太原城的龙头和龙尾
“太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此后的先秦典籍多有记载,但仅为地理上的泛称,并非专指一地,其实际处所不尽相同。战国末年,秦国在汾河中游设置太原郡,取“大而加甚谓之太”,“高而平坦谓之原”之意。此乃太原作为行政区划取名之缘起。秦汉及以后各代,均于汾河中游置太原郡、太原府、太原县、太原市等,今太原地区遂有“太原”之专名。晋阳(太原)古城979年被宋太宗烧毁,后就搬到唐明镇(就是现在的旧城街到庙前街附近),后来逐渐扩大为今天的市区规模。太原出过很多皇帝,按风水学说,太原北面的系舟山是“龙角(龙头)”,南面的龙山、天龙山是“龙尾”,太原是“龙身”,宋太宗怕太原再出皇帝,所以就切掉龙头龙尾---派士兵铲去上述山的山头,并在太原城中建丁字街就是为了“钉”住龙脉。
太原阳曲县搬家的过程
①东汉末,由今定襄县移于太原县北45里阳曲湾,即今太原市阳曲镇。
②北魏时,移于木井城南四里,即今阳曲县洛阴村。隋开皇三年改为阳直县。
③隋开皇十年,移于木井城东北40里,即今阳曲县古城村。十六年,改阳直县为汾阳县。
④隋炀帝时,改汾阳县为阳直县,移于木井城。
⑤唐武德三年,于木井城西15里置汾阳县,即今阳曲县黄寨镇。
⑥宋太平兴国四年,移于三交口,即今太原市十里铺。
⑦金天会六年,移于太原府城,即今太原市区。
⑧1948年11月阳曲县人民政府迁驻黄寨。
太原特色的城中村
寇庄(南内环街),IT之村
亲贤(亲贤北街),饮食之村
后北屯(漪汾街),娱乐之村
北张和许西(附近有十多所大学),大学生之村
小王村,(南内环街),彭村,(和平北路)临县人之村
郝庄(朝阳街),服装商业之村
太原街道之最(市区内的)
最宽的街道---龙城大街110米
最窄的街巷---草市街 平均1米,最窄处0.7米
最长的街道---滨河东路 17000米(17公里)
最短的街道---绿柳东巷和后营坊头条,都是20米
得名最早的街道--智家巷(北宋末年)
街名字数最多的街道--桃园南路西里南一(二、三)条 9个字
街名字数最少的街道--柳巷 靴巷 都是2个字
街名笔画最多的街道--桃园南路西里南三条 共71划
街名笔画最少的街道--一人巷 共11划
太原市区内的颜色街道(现存的)
红沟路黄陵路 白龙庙街 黑土巷 金刚堰 绿柳巷
太原的数字地名(序数词不算)
一人巷二市场 三圣庵 四岔楼 五福庵 六平巷 七府坟 八吊沟 韶九巷 十里铺街 百货市场(已消失,在柳巷西) 千家坟
太原村落街道地名的由来
尖草坪原来是太原城北面的荒地,多生野草,据说叫菅草,既草菅人命的的那个菅草,由于是生僻字,人们误传成尖草,所以就管这一带为尖草坪,太钢70年前开发此地建设工厂,宿舍,渐渐繁荣起来,
万柏林得名于阎锡山的坟墓,他在太原时就想死后埋在那里,他小名万喜子,所以有个万字,他字柏川,所以有柏字,因为帝王坟墓叫陵,圣人的叫林,官员的叫墓,百姓的叫坟,而他自认为是山西在关公之后的又一个圣人,所以有个林字,合起来就是万柏林,基本跟柏树没有太大的关系,当然坟地肯定有松柏的,
因为他1949年后去了台湾,实际坟地就没有建
亲贤 乡、村名。古称凤凰村,道光《阳曲县志》记名“亲贤村”,取《四书》“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之意。
现为中国十佳小康村。
大、小王村 村东有明颖国公傅友德墓,俗称王墓,故名王村。傅墓丘大于小王村的坟墓,称大王村,后出现小王村。
后王村 清道光二十三年《阳曲县志》原名沟子里村。民国初年,由于该村与小王村均属大王村管辖,而且该村建于大、小王村之后,故名后王村。
前、后北屯 清道光二十三年《阳曲县志》载名前北屯村。据传:明朱元璋在位时,在此实行驻军屯田政策。军队分驻南北两部分,称南北两屯,北屯分为两个自然村,按方位名分前、后北屯。
瓦窑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修惠明寺塔,取其地之土作瓦,而工匠用以烧制砖瓦,渐定居成两村,按方位称北瓦窑、南瓦窑。
千峰路 原系农田耕地。一九五六年,随着太原工学院的兴建而开拓成路。因驻有太原工学院,群众习称工学院路。一九八二年太原市革命委员会办公厅60号文件以石千峰(是西山的顶峰)命名为千峰北路。
漪汾街 很好解释的,漪就是水波纹,漪汾就是汾河的水波,
“下元” 雍正年间,古交的磨石村和北石村的刘、王两人来柳圪垛的下处定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