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
关于本课程的几点说明
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属于历史时期考古的范畴。
历史时期考古与史前考古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异同。在理论上的探讨前者还很少,在方法上,层位学(地层学)依然适用,但更多地要解决平面上的问题(即共时性问题,在城市、窑址等大规模手工业作坊上体现的更明显);由于遗存类别的极大丰富,类型学在扩展(比如建筑构件细部的演进、壁画人物服饰的变化等等)的同时也滋生了新的特点,生产的规模化使产品的面目一律,工艺的进步、社会的不同需求、工匠的艺术创造增加了类型学把握的维度和难度。年代学上C14等已不太适用,更多的纪年材料使断代更为准确。这段历史因为有了考古学的成果变得质感凝重,而丰富的文献史料则使这段考古更为“人性化”,考古学的解释更符合历史之真实。但对文献史料要辨证地利用(一辨伪、二全面、三忌生搬硬套)。
历史学的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何(when, where, who, why), 相应的考古学的要素:时间、地点、遗存(remains)和how(遗存如何反映历史事实的)。此外还要充分认识到考古学的局限性。
学好这段考古,要求是对中国中古史有清楚的认识(年表、历史地图、文化史基本知识),对这一时期的文献有基本的了解,有一定的考古学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起至东汉建安年间,终于五代灭亡)可分为前后两大阶段,在历史面貌上各有特点,前者分裂割据,政权迭次更迭、民族交往频繁,但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后者大一统,空前繁荣。两个阶段又都是中外文化交流及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统一与分裂、向心与离心、汉化与胡风、崇佛与灭佛,这些变化的迹象在考古学上都有所反映,使这段考古趣味盎然。
从三国到隋统一,先后共建立了35个政权,是我国历史上人口流动、民族关系和阶级关系大变动的年代。
提问:朝代序列考古学的特征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考古学特征
1、地方特征比较浓厚
2、过渡性比较显著
3、边远地区遗迹增多
4、民族及中外文化交流的遗迹、遗物更为引人注目
5、佛教遗迹保存较多,佛教雕绘得到发展
唐代一统,体现在考古学上区域之间的差别缩小,共性突出,过渡性主要表现在隋和五代。边远地区的遗迹主要为渤海、吐蕃、南诏及今新疆。中西文化交流的遗迹遗物非常突出。
本段考古的区域划分是:中原地区(黄河中下游),南方地区(长江中下游),边远地区(北方、东北、西北)。前两者是主线,意在探讨主导文化的发展脉络;后者主要分析边疆地区和古代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特点及与主导文化的关系。因高句丽、渤海考古有专题课,故不作重点讲授。
本段考古遗存重点为城市遗址(尤其是都城)、墓葬、手工业遗迹和遗物。众多佛教遗存暂无能力讲授。
总内容约72学时。以课堂讲授为主,为PPT课件;因学生数量多(两届四班80人),实物教学或参观拟安排一次。
魏晋南北朝考古尚无针对性的教材,罗宗真《魏晋南北朝考古》(文物出版社,2002年)可以参考。隋唐考古有秦浩和齐东方的两种教材,后者新出,且针对性强,比较适合。拟将这几种参考材料未及列入的新发现补充进去。要求每一学生必须精读一本该段考古的发掘报告,期末写出读书笔记。考试方式主要为闭卷笔试,占70%。读书笔记和随堂作业各占20%和10%。
魏晋隋唐考古
一、研究简史 二、城址 三、墓葬 四、手工业遗迹与遗物
一、研究简史
1、唐宋至乾嘉时期
地方志对于文物古迹的记载。如唐. 许嵩《建康实录》(比较详细记载南京地区六朝时期遗迹)、唐. 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宋. 王存《元丰九域志》(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著录考订都城遗迹的如北宋宋敏求《长安志》,吕大防又作图刻石,拓片残件存《永乐大典》中;元代李好文《长安图志》;清代徐松《唐两京城坊考)。金石类著作对碑刻的著录和考订,如清 毕沅《关中金石记》、《中州金石记》等。
2、清末到建国前(以外国人的盗掘为主)
1893-1897,瑞典人斯文.赫定(Sven Hedin)对新疆腹地探险;1898年俄国人克莱门兹发掘了高昌古城,1900-1930年英国人斯坦因(Stein))四次进入新疆等地,出版了《古代和田》、《亚洲腹地考古记》等:法国人伯希和(Pelliot)、德国人勒考克(le Coq)、日本人大谷光瑞等也在西域考古。西北地区晋唐遗迹遗物多遭这些“外国魔鬼”的劫掠。日本人还以“东亚考古学会”等的名义,在东北挖掘高句丽、渤海遗迹,出版了《通沟》、《东京城》等。中国学者的工作。殷墟清理175座隋唐墓;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发掘交河墓地等;抗战期间史语所等清理南诏墓,冯汉骥清理前蜀王建的永陵;朱希祖等对六朝陵墓的调查发掘。金石方面,于右任1930年编《鸳鸯七志斋藏石目录》、张钫收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