禀父书教学检测.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禀父书教学检测 罗蓓蕾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方声洞 2.了解写作背景。 3.熟读文本内容,能深切感受并准确理解方声洞在家书中表达的情感。 4.感受革命先烈以天下为己任,舍身就死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二、学习方法:熟读文本内容,熟悉文本内容,深切感受热血男儿国难之际的情怀和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三、作者简介   方声洞(1886—1911),黄花岗烈士。福州市人。自1902年起,两度赴日留学,先后在成城军校和千叶医科学校就读。1903年在东京参加“拒俄义勇队”。1905年与兄方声涛,姐方君瑛,嫂曾醒、郑萌,妻王颖先后加入同盟会,任中国留学生总代表、同乡会议事部长。1911年,从日本密运军火入广州后,不顾劝阻,毅然参加广州起义。起义发动后,随黄兴攻入督署,寻张鸣岐不遇,遂驰攻督练公所,杀兵勇20余人,终因背部负伤、胸前中弹而死。此信是起义前夕给父母写的。 四、课文分析   《禀父书》是一封生离死别的绝笔信,我们可以透过书信内容看到以方声洞为代表的黄花岗烈士在国家危亡之际挺身而出,置生死于度外,反抗暴政,不屈不挠的光辉形象。   书信中的方声洞是在嘱咐身后事,也是在向父亲说明自己因何要勇赴死地。他并不是不知道生命的可贵和家庭的温馨。他要去的理由很充分:“故欲保存全国土地,必自驱满人始,此固人人所共知也……”第二段短短几句,铿锵有力,将生死之道阐述得如此决绝和清晰。随后方声洞抱着必死的信念,表述了对革命的忠诚,阐明了个人幸福与民族幸福的关系,“夫男儿在世,不能建功立业,以强祖国,使同胞享幸福,虽奋斗而死,亦大乐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第三段)并将个人私情与革命豪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字里行间闪烁着革命志士牺牲一己,“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烈士面临为革命献身的关头,从内心汹涌着强烈的情感浪涛。作为革命的先驱,他深知无国便无家,无家便无孝的道理。但是,身为人子,他又时刻惦念着家人,尤其自己年迈的父亲,“惟从此以往,一切家事均不能为大人分忧,甚为抱憾。” 方声洞为同胞争取自由幸福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精神是崇高的,正因为烈士有了对父亲的挚爱,才忍心舍弃亲人而英勇赴义。没有对亲人真挚的爱,也就无法将这种爱扩充成为对天下人的爱;没有对家人笃深的情,也就无意衬托他舍命捐躯的高尚情操。 五、课文思考 1.根据课文内容,你觉得在赴义前一天方声洞是带着什么心情来写这篇绝命书的?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2.尽管方声洞内心当中还有这么多牵挂?但为他还毅然抛父别子,慷慨赴死,你认为是什么力量在支持他? 3.阅读林觉民的《与妻书》,结合本文与你的实际,谈谈你对“责任”的理解 4.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很多这样志士仁人,请你举出一两例,并且简述出来或者说出他的一两句名言。 六、知识归纳: (一)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故临死特将其就死之原因迄今日迩者与海内外诸同志共谋起义以扑满政府儿刻已有六岁矣只以国家不能保而子孙万世亦可以长保无虞俟其到汉时面交临书不胜企祷之至惟祈大人善保玉体故临死特将其就死之原因四万万人皆死,不特儿一人然始大快其心必自驱满始第此次之事亦即所谓保卫身家也且为祖国而死,亦义所应尔也此禀果到家者仅以预备立宪之空名即身家计只以时机未至惟祈大人善保玉体以慰儿地下故临死不敢不为禀告临书不胜企祷之至幸有涛兄及诸孙在勿伤儿之死,则幸甚矣幸谅之或能稍轻儿不孝之罪炫惑内外之观听故欲保全国土或能稍轻儿不孝之罪勿伤儿之死违侍膝下,八年于兹矣,但吾父既不以儿为子,儿亦不敢以子自居,坐是问候阔绝,即一字亦不相通。总由时势异,以致骨肉悬隔。盖自古大义灭亲,从治命不从乱命。   儿初识字,辄佩服《春秋》之义。自丙戌冬父驾入京时,儿既筹之熟,而行之决矣。忽承严谕,欲儿移忠作孝;仍传清朝面谕,有原系侯伯,即与加衔等话。夫既失信于吾父,儿又安敢以父言为信耶?   虽然,儿于己丑岁,亦已扬帆入粤屯田数载矣。不意乘儿远出,妄启干戈,袭破我中左,蹂躏我疆土,虔刘我士民,掳辱我妇女,掠我黄金九十余万、珠宝数百镒、米粟数十万斛;其余将士之财帛,百姓之钱谷,何可胜计?彼闻儿将回,乞怜于四叔,幸四叔姑存余地,得以骸归,乃归而又相贰启衅。我将士痛念国耻家亡,咸怒发指冠,是以有漳、泉之师。陈锦之授首,杨名皋(高)等之屡败,固自出尔反尔之常。   且不特此也,异国之兵,如日本、柬埔寨等诸夷兵,旦晚毕至,亦欲行春秋大义矣。信如父命及清谕,犹且两难;而以父所传之谕若此,乃抄到部院刘清泰所赍之敕若彼,前后之言,自相刺谬。   夫沿海地方,我所固有者也;东西洋饷,我所自生自殖者也;进战退守,绰绰余裕,其肯以坐享者反而受制于人乎?且以闽粤论之,利害明甚,何清朝莫有识者?盖闽粤,海边也,离京师数千余时,道途阻远,人马疲敝,兼之水

文档评论(0)

vheedg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