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儒家领导哲学“三纲”新解
儒家领导哲学“三纲”新解
儒家领导哲学三纲新解
西方领导理论经过了三个发展时期,即特质轮、行为论和权变论,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领导模式,值得我们借鉴。然而,领导的实质是一种文化,而不是一种客观的纯粹的技术。中国的领导哲学有两个分支,即道家的无为而治和儒家的内圣外王。儒家内圣外王的思想,则集中体现在《大学》之中。
《大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典籍,集中阐述了儒家的领导理想和实现这一理想的根本路径,这个理想就是三纲,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实现这一理想的路径就是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综观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无论是三纲,还是八目,都存在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必要性。本文的主要任务,就是结合孔子的思想体系,以及整个中国的传统文化环境,对儒家领导哲学的三纲进行重新阐释,以发现孔子思想真正的精髓。
一、明明德
明明德是儒家领导纲领的核心,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与德合成一个名词,即明德。什么是明德?曾子在《大学》中引用了以下文献给以说明: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这段文字中,克明德之明是动词,明德不是一个名词概念,克明俊德之明显然也是动词,只有在顾諟天之明命中,明命似乎可以等同于明德,因为从赋予的角度说是命,从得到的角度说就是德。然本文由论文联盟http://www.LWlM.cOM收集整理而,曾子最后的总结是:皆自明也。曾子这里的明其实是明明德的第一个明字,动词,使显明的意思,他根本没有阐释明德的内涵,或者说,曾子把明德理解成了德,即世俗的道德。后来的孟子主张人性善,应该就是从《大学》中受到的启发,既然道德是上天赋予人的,说明人的本性就是善的。从明德到德的演变,一字之差,毫厘千里,孔子的人性观及其自我超越的根据就荡然无存了,孔子的思想就从人的终极超越沦落为世俗道德的完善了。
朱熹对明德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说:明,明之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末尝息者。故学者当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1]朱熹认为,明明德的第一个明字是动词,明之也,明德是一个名词,是人先天的德性,人的先天德性本来是无所不明的,犹如明镜照见物体,纤毫可见,毕竟真实,所以称为明德。而人的先天明德,受到了人欲的遮蔽,使本有的明德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人欲就像镜子上的灰尘,遮住了镜子的本性,使镜子不能起到照见的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明德的丢失,朱熹说,本体之明从来没有熄灭,只是我们迷惑于物欲,遮蔽了它的光明,人生的价值就是明明德,以复其初也。
南怀瑾先生批评了朱熹关于明德的观点,并且指出,朱熹对于明德的解释,实受道家和佛教的影响[2]。的确,朱熹对明德的阐释在四书中是不能直接找到任何依据的,考察道家与佛教的相关文献可知,朱熹虽然反对佛道思想,可是他的理学与其说是对孔孟的直接继承,不如说是深受佛道思想启发下对孔孟的改造与发展。把人的本性比喻成明镜,朱熹之前,道家与佛教早已为之。
先看道家。老子曰:涤除玄鉴,能无疵乎?[3]鉴,即是镜子,玄鉴,玄妙的镜子,比喻人的本性或者说本心,此心没有受到污染之前犹如明镜一般,无所不知,受到污染之后,光明就被灰尘遮蔽了,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就是擦掉镜子上的灰尘,使其一尘不染,恢复其本来的光明。
再看佛教。禅宗五祖弘忍欲传衣钵,立六祖,要众位弟子阐述自己修道的心得体会,择其透彻者传授衣钵。大弟子神秀受师弟们推举,作偈一首,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忽使惹尘埃。五祖一看即知神秀未能明心见性。慧能不识字,听他人朗诵神秀的偈子,心里知道他没有得道,也作一偈,请人写在墙上,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4]五祖认可了慧能的悟境,遂传其衣钵。在禅宗的这个故事里,神秀用明镜比喻人的本心,认为这面明镜已经沾惹了很多灰尘,需要时时勤拂拭,慧能则说,镜子本来就是明的,根本没有什么灰尘需要拂拭。五祖心里知道,神秀尚在修行之中,还有需要修行的,而慧能已经到达彼岸,已经悟道,心里一尘不染了。
可见,以明镜比喻人的本心是中国儒释道三教的传统,朱熹的阐释并不牵强附会。先秦时代,儒道的划分并非泾渭分明,况且,孔子曾经师从过老子,对老子思想的领悟不见得比庄子差,只不过孔子是以出世的境界积极入世,庄子则一如老子,积极入世以拯救众生出世,所以,从《论语》、《大学》、《中庸》等文献分析,孔子哲学的最高范畴不是仁,应该是道,道就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就是明德。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王阳明认为:天命之谓性,命即是性。率性之谓道,性即是道。修道之谓教,道即是教。[5]人先天具有的德才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乌镇戏剧节的炸裂美学.doc
- 也论中国哲学精神.doc
- 也谈中国文化中的"和合"观念.doc
- 乡土叙述的“冲突”美学与道德难度.doc
- 书法、国学走进丹江口市中小学课堂.doc
- 乾泉-什么是国学-_0.doc
- 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及现行乡、村财务管理模式浅析_0.doc
- 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中国画画坛的国学回归潮_0.doc
- 于《药》中见鲁迅的生命哲学.doc
-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doc
- 2023年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中考生物二模试卷+答案解析.pdf
- 2023年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运河中学中考生物二模试卷+答案解析.pdf
- 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中考冲刺数学模拟预测卷+答案解析.pdf
- 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田家炳中学中考数学四模试卷+答案解析.pdf
- 2023年江西省吉安市中考物理模拟试卷(一)+答案解析.pdf
- 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九年级(下)中考三模数学试卷+答案解析.pdf
- 2023年江苏省苏州市高新二中中考数学二模试卷+答案解析.pdf
- 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模拟卷+答案解析.pdf
- 2023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九年级数学模拟卷+答案解析.pdf
- 2023年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外国语学校中考数学一调试卷+答案解析.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