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地理学
地方志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由于多种政权并存,政治上不统一,经济上呈现出纷繁多样的地区特点。这一时期的地理学反映了这一现实,特别是以区域地理研究为重点,地方志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当时不仅方志的门类和数量多,而且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方志理论和创新的志书体例。如仅宋代320 年内,就有方志1016 种。①除了传统的志、编、录、图经、图志外,还有谱、统记、纪旧、故实、类考、会要、新录、记问、须知、类补、拾遗、私志等。宋代虽然尚未有关于方志理论的专著,但在不少方志的序文和跋中,开始从理论上阐明或探讨方志的性质、功用、编纂原则与方法,这是宋以前所未见的。
宋代全国性总志有40 部,今仅存5 部,即乐史撰《太平寰宇记》、王存等人撰《元丰九域志》、欧阳忞撰《舆地广记》、王象之撰《舆地纪胜》、祝穆撰《方舆胜览》。
宋代的方志约有976 种,今仅存29 种①。其中受后人称赞的特色佳作,如梁克家淳熙《三山志》多掌故;杨潜绍熙《云间志》繁简适中;施宿嘉泰《会稽志》条理井然;景定《建康志》图、表、志、传、考俱备,为方志中的典型;高似孙嘉定《剡录》首创大事记体例和地方文献书目;常棠绍定《澉水志》首创村镇志;乾道、淳祐、咸淳年间纂修的《临安志》,体茂事备,可称名著;宋敏求的《长安志》继承了两汉述地派的传统,记载的地理内容丰富。
测量和制图的成就
这一时期测量技术的提高,对地图学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据曾公亮《武经总要》和李诫《营造法式》中的记载,当时的测量仪器有水准仪、望标、望筒、指南鱼、指南针、地螺(罗盘)等。
熙宁九年(1076)沈括创用了因地制宜进行地形测量的方法。他利用汴堤外取土筑堤时形成的旧水沟,稍加改造,分段筑堰截水,使之形成梯级水渠。然后再分别测量梯级水渠的水位差,其总和即为两地地势高下之数。他用这种分段筑堰的测量法,实测了从开封到泗州淮口的地势差为19 丈4 尺8寸6 分。沈括这项测量工作,比俄国于1696 年开始的顿河地形测量早600多年②。
宋朝统治者很重视地图绘制,积极组织人力绘制新图。淳化四年(993)
诏画工集诸州图,用绢一百匹,合而画之,为天下图,藏于秘阁①,此即著名的淳化《天下图》。大中祥符初,命学士王曾修《九域图》3 卷②,熙宁九年(1076)又命沈括编制《天下州县图》(即《守令图》),经12 年完成③。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晏殊绘成《十八路州军图》④。除了《十八路图》外,还有《十七路图》⑤、工艺装饰品性质的《殿御屏风华夷图》⑥。
① 刘纬毅:《宋代方志述略》,《文献》1986 年第4 期。
① 刘纬毅:《宋代方志述略》,《文献》1986 年第4 期。
② 《沈括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第98 页。
① 王应麟:《玉海》卷14。
② 《宋史·艺文志》。
关于地方行政、山川、河渠水利的地图,单篇的较少,一般都与图经、地方志等放在一起。就地区来说,有《契丹地图》、《幽燕地图》、《河西陇右图》、《西州图》、《西域图》、《交广图》、《大辽国对境图》、《大金国按境图》等⑦。
外域地图有《海外诸域图》、《海外诸蕃地理图》。
专用地图有《鱼鳞图》、《导河形胜图》、《制置沿边浚陂塘筑堤道条式图》等。
此外,还有城市地图,如《长安图》,各种宫殿图,《平江图》,《静江府城图》等。石刻地图有《九域守令图》、《禹迹图》、《华夷图》、《地理图》、《平江图》、《静江府城图》等。在石刻地图中,以保存在西安碑林中的《禹迹图》和《华夷图》的制作年代最早(约1081—1094)。淳祐七年(1247)据王致远所得黄裳图上石的苏州《地理图》也很著名。约在1155年前后杨甲编绘的《六经图》,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印刷地图。
宋代出现了多种地理模型,如沈括用面糊木屑制作的地理模型,蜡质地理模型,木板地理模型①,朱熹的胶泥地理模型②等。
蓬勃发展的水文学
宋代对河湖水位的观测已有具体数据,在都江堰离堆石崖上刻有十个刻度的水尺,“水及六则,流始足用,过则从侍郎堰减水河泄而归于江。岁作侍郎堰..准水则第四以为高下之度”③。南宋太湖地区出现了水则碑,如吴江上立有两座水则碑,长七尺有奇,树立在垂虹亭北左右。左水则碑用来观测记录各年的水位变化。碑上共有七条横格,一条横格为一则:“横七道,道为一则,以下一则为平水之衡。在一则,则高低田俱无恙;过二则,则极低田淹..过七则,极高田俱淹”。④它表明水位变化与不同地形上农田受水害的数量关系,表明了建立水则碑的目的和通过水则碑了解水位长期变化的规律。右水则碑用来观测记录一年内各旬各月的水位变化。碑上刻有一年十二个月的名称,每月又分上、中、下三旬。左、右两碑合并使用,就可以了解当地短期(一年内)和长期两种水位变化情况。这种设计很科学,在中国古代水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