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资讯科技教育节2001学习科技及资讯科技之人文主义.pptVIP

香港资讯科技教育节2001学习科技及资讯科技之人文主义.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香港資訊科技教育節2001 學習科技 與 資訊科技之人文主義 中央大學 陳德懷 不同角式不同角度去看(多隻眼睛) 資訊科技 學習科技 科技與人文 科技與社會 我是大學裏資訊工程學系一位教授 從這個角式的角度去看: 資訊科技之人文主義 50年代末 第一個程式語言: Fortran Fortran 採用了人文的理論(語言學)而發展 大學裏資訊科學家的反省 PC 因為每一個人想擁有(人文) 不是資訊科學家發明(反省) Object-Oriented Concept (物件導向觀念) 物件導向觀念,就是人對世界複雜事物的認知觀念(人文) 物件導向語言,讓程式設計師,借用自己對世界熟知的觀念,容易而自然地對機器描述(寫程式)世界複雜事物 Simula68 1968年出現,受到重視延遲了接近20年(反省) WWW 把人在電腦上表達及儲存的知識,連結起來(人文) WWW=超文本 + 多媒體 + 網路協定 三項已知技術結合 不是資訊科學家發明(反省) 資訊科學家學了什麼? 資訊科學與人文有密切淵源 如果結合成功,有突破性的發展 我們往往忘記了「需要是發明之母」! 減少科學主義 科學主義不等於科學方法 減少數學主義 數學優越不在其優美的形式,而在其能提昇理論準確性的有效工具 減少論文主義 不是為做論文才去研究,而是為研究才做論文 資訊科技之人文主義 資訊科技該以人的目的為目的 不是社會資訊科技化,而是資訊科技社會化 (Brown Duguid 2000) 只有資訊科技適應我們,我們才能依賴資訊科技 只能在我們願意依賴資訊科技,資訊科技才能成為我們工作上或生活上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過去幾年,資訊科技是否在社會上盲衝直撞? 包括股票 就教學工作而言,在座香港我們尊敬的一批先驅老師們,請問﹕資訊科技是否已經成為你們教學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學習科技」是甚麼? 舊的學習科技: 書、作業簿、黑板、粉筆等 新的學習科技: 電腦、網路、多媒體學習內容、電子書包等 新的學習科技是否可以取代舊的學習科技? 書本也是隨時、隨地、隨身、隨手 如果可以取代,什麼時候可以取代? 如果不可以,如何共存,以什麼方式共存? 假如我是一位中小學教師 我會相信知識工作者會減少 因為 ? Reduce knowledge labors ? Need more knowledge innovators 1. knowledge creators 2. innovative knowledge application developers 但需要更多教師 為什麼 ? teacher main task: to exploit and develop individual potential to become knowledge innovators time consuming human face-to-face interactions cannot be replaced 「科技不是魔術,教師才是魔術」 我亦會問「教育是什麼 ?」 Education is that which remains, if one has forgotten everything he learned in school. -- Albert Einstein 什麼是學校學的每一樣東西? 是不是知識? 知識之後,還遺留什麼? 教育是什麼 ? 孩子的心靈是一塊奇怪的土地, 播上思想的種子,就能得到行為的收獲 播上行為的種子,就能得到習慣的收獲 播上習慣的種子,就能得到品德的收獲 播上品德的種子,就能得到命運的收獲 -- M.S. 斯特娜 1914 現在我問 資訊科技除了幫助學生學習知識之外,對思想、行為、習慣、品德、命運有幫助嗎? 如果有,又該如何? 掌握命運,就得選擇知識? 不過,資訊科技告訴我們可以如何學(有新的學習方式) 資訊科技沒有告訴我們該學什麼 在一個非封閉,存在多元價值和各類知識的社會,我們有權利,更有責任選擇知識教導我們的下一代 不能以客觀或自由為名,置之不理 掌握命運,就得‘習慣學’ 我們不能讓‘知識經濟’決定我們的基楚教育! 但知識經濟告訴我們要重視如何學和習慣學 ‘習慣學’比‘如何學’可能更重要 ‘習慣學’是終生學習的要義 ‘如何學’可從學習過程培養出來 資訊科技教育將在‘如何學’扮演重要角式 ‘習慣學’的第一步,是培養閱讀的習慣 閱讀要訴之於家長和民間的力量 香港有沒有足夠多和閱讀氣氛良好的書局和圖書館 兩種文化的對疊 ‘社會決定知識’ , ‘社會過程決定認知過程’ – Karl Mannheim 蘋果、東方 vs. 明報、信

文档评论(0)

kehan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