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松竹悔成为中国审美文化传统的内在发展逻辑
周 泉 根
(海南师大 中文系,海口571158)
【文献标识】:
周泉根 《松竹悔成为中国审美文化传统的内在发展逻辑》[A],《抚州师专学报》 [J],2001年3月。
【作者简介】:
周泉根,男,汉,1977.1,江西人;海南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E-mail: quangenxingzhou@163.com; pusu95@
【文献摘要】:
本文试图结合“松竹梅”在中国文化史的不同阶段的不同地位,运用自然美的发生和存在的一般规律,揭示“松竹梅”是怎样在庄学精神的启示下成为极具东方神韵的审美对象的,并探索其审美品格形成发展的外在线索和内在逻辑。
【文献关键词】:
松竹梅 自然美 比德 庄学精神 精神品格
“松竹梅”自宋以还,一直并美为“岁寒三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具有浓郁的东方审美神韵。它们之所以能够几乎成为东方艺术的象征,是其特殊的生物形态与庄学精神历史性结合的结果,并且也是艺术领域(尤其是文学绘画领域)长期积淀的结果。期间经历了一个从“美善相乐”的“比德”到形质自美的“畅神”的发展过程。六朝是这两个审美阶段飞跃的关键时期。唐宋之后,对“松竹梅”的审美逐渐成为中国文人传统人格精神追求的体现。那么,“松竹梅”这样一步步发展成为人的审美对象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呢?
“松竹梅”作为审美对象,属于自然美形态。自然在成为人的审美对象之前,要经历一个人化的过程,沾染着了人气,成为人的对象性存在,从“自在”之物变成“为我”之物,从而不再是人类生存的异已力量。最初,人面对那些被征服了的为人所掌握的泽福人类的东西,产生了“善”的感觉,且幽冥的从中观照到了人自身的本质力量,于是也就有了具有浓厚直接功利性的美感体验,这是自然美产生历史的第一个阶段--美善相乐。中国传统美学称这种审美形态为“比德”。比德,实际上是一种美的创作方式,把自然对象的生物学、经济学价值作为其他种类价值(尤其是人文价值)的隐喻,以物喻人、以物比德、以物言志。这种手法在《诗经》《楚辞》里大量出现。尤其是屈原的《离骚》,引类譬喻,纷呈沓至。如香草美人常配比忠臣君子,松竹梅最初也是这样走入人的审美视野的。以“梅”为例,《尚书》有“若作和羹,尔惟盐梅”,①《诗经》中有一篇召南的国风《摽有梅》,两处喻兴,一以“味”,一以“实”,都是基于梅树果实的实用价值而言的。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比德”意识逐渐突破了仅以经济价值作隐喻类比的范围,越来越从自然物的一些特性入眼去比照人们的品性,松竹梅正是以其优越卓然的先天生物特性而被文人广泛采纳收受。耐寒是它们的共同特性。秋杀万物,雪葬大千,唯有他们凌冬不败、傲雪斗霜,这恰是“穷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持志守节却不改其乐的如颜回之属的少数派、难能派的写照,孔子含蓄的称赞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一后彫也。”后人关于耐寒及其他的特性的吟诵之作可谓盈箱积案。如:“松柏本孤直,难为桃李颜。”(李白)“松柏死不变,千年色青青,志士贫更坚,守道无异营。”(孟郊)“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陈毅)“竹死不变节,花落有余香”(邵谒《金谷园怀古》)“竹有低头叶,梅无仰面花”(袁枚《小仓山房诗文集常记》)“若非一番寒澈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等等俯拾即是,不胜枚举。“比德”之为美,功利性强,没能领略到自然物本身的形式美。只有体验到自然对象本身的审美品格,自然美才从“比德”阶段上升到“畅神”阶段,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美。真正自然美,不再与人的伦理价值观念明确的一一对应。它超功利、符号化、赋意味,在人类文化中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品格。对自然美的审美,乃基于同形,妙乎移情,关键在联想。不是联系喻体和本体的简单心理过程。联想更象是经验的附会(当然经验源于社会实践)。
中国自然审美意识是在南朝觉醒的。魏晋由清议时政而至清谈玄理,是一个庄学精神给中国知识分子全面启蒙的阶段。庄学精神讲虚与静的心斋,离形去知的坐忘,从而主客一体、天人亲合、人与物游。②“庄周迷蝶”本身就是一个审美过程的形象生动的描绘。西晋“庄老告退,山水方滋”,但老庄形退而实化,融化汇合在图形写貌的山水诗中。“山水方滋”乃是庄老思想在文学上的落实。禅续玄言的山水,使玄境与物境相合,开辟境界、抒写性灵,从而产生寓我心神的自然之美。以梅为例,南朝就有很多的咏梅诗赋,并逐渐从纯然的咏物发展到寄情托怀。如谢眺的《咏落梅诗》、何逊的《咏早梅》、萧纲《雪里觅梅花》、庆信的《咏早梅》。一般为众芳之先的梅以其冷艳素洁的苦寒之心,疏影横斜的冰雪之形,多主人乡国之愁,闺阁之怨和时序之慨。如“人怀前岁忆,花发故年枝”(萧绎《咏梅诗》)“只言花似雪,不悟有香来。”(苏子卿))。
庄老精神不仅普遍的影响了中国古代自然美的觉醒,更特殊的涵养了“松竹梅”的精神品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