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字上古音归部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熊”字上古音归侵部补注 麦 耘 李新魁师在两篇文章中提到过“熊”字上古本在侵部,后来才转入蒸部(1983:445,1994:382- 383),他的证据是:金文中“熊”写作“酓”;《说文解字》为“炎省声” ;闽南方言读him或hom;朝鲜语和日语分别读kom和kuma。李新魁师说得比较简略,本文准备补充得详细些。 《说文解字》卷十上:“熊,兽。似豕,山居,冬蛰。从能,炎省声。”对这个字的上古音归部,清代古音学者大致上分为两派。一派根据许慎“炎省声”的说法,归到谈部,例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严可均《说文声类》。另一派根据东汉的押韵归到蒸部。顾炎武《唐韵正》卷一从《左传·昭公七年》“昔尧殛鲧于羽山”下的孔颖达正义中找到“张叔《皮论》”(钱大昕校为“张升《反论》”,见中华书局影印阮刻本《十三经注疏》下册二○五四页所引) 以“腾、熊、蝇”相押的例证,后来江永《古音标准》、江有诰《谐声表》等都信从他①。苗夔《说文声订》还徒劳地企图证明“熊”为“”省声,以支持顾氏。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增加了几条对顾氏的观点有利的例证:“《左文十八传》‘仲熊’《潜夫论》作‘雄’。‘有熊氏’《白虎通》训宏大 (引者按:这是声训)。《易林》蹇之大过‘熊’与‘宏’叶。”不过朱氏自己却又疑心“熊”从“烘”省声,竟然归到豐部 (即一般所称的“东部”) 去了,毫无道理。 《反论》、《潜夫论》、《白虎通》和《易林》都是东汉的作品,用上面的例子来说明属于上古后期的东汉时期“熊”字归蒸部是可以的,但要说先秦时期――习惯上总是把先秦音看作上古音的代表――它也归蒸部,就显得说服力不足,而偏偏先秦文献中不见“熊”字入韵之例。② 现代学者也分两派。一派把“熊”字归到蒸部,如唐作藩(1982:145)、陈复华和何九盈(1984: 235和1987:365)、郭锡良(1986:291)。郭氏的上古拟音为 ??w??。另一派归侵部,除李新魁师外,还有高本汉(1957:294)拟“熊”字(编号674) 为 ?i?um ,李方桂(1971:45)作 ?wj?m34,但后者在拟音后面注一个放在括弧里的问号,说明他不能很肯定 -?尾还是 -m尾。 下面几点可以看成是对李新魁师有关论述的注释: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王室为“熊”氏,传世的典籍像《左传》、《国语》和《史记》记载都一样。古文字资料涉及这一点的有两种:一种是《诅楚文》,是秦国人的手笔,其中提到楚王“熊相”,楚王的姓氏和典籍所记载的一致。还有一种是楚国的铜器铭文,包括“楚王酓璋戈” 、“酓章作曾侯乙鎛” 、“酓鼎” 、“酓匚古” 、“酓盘” 、“酓鼎”和“酓盘”等,,,“酓”是“酓欠”(“飲”古字) 的省形。燕飲之“飲”,金文作“酓欠”和“酓”两形,指楚王姓氏时只作“酓”。这个姓氏跟“酒味苦”当无关。不过这点已经不重要了。 “酓”字上古属侵部。声母方面,“熊”中古喻三,上古读牙音(舌根塞音) ③,“酓”中古影母,但既然是从“今”(见母) 得声,所以上古也可以看做是牙音字。 (二)许慎的“炎省声”常常引起争议。现在设想两种可能:一种是确实有过从“炎”的“熊”字。不过如果许慎真的见到过这样的字形,照《说文解字》的体例,他会把不省的形体作为异体列出来,但他没有。我们也没见古文字或传世古籍中有这样的“熊”字。所以这种可能性很小。另一种可能是东汉的时候还有某些方言把“熊”字读作收 -m尾的侵部的音,跟也收 -m尾的谈部字“炎”接近 (“炎”的声母也是喻三),许慎就附会过去了。这个可能性还需要证实。不管怎么说,许慎的说解还是能为“熊”字本来带 -m韵尾的看法提供一个旁证。 (三)在几乎所有的现代汉语方言中,“熊”字都读 -?韵尾,只有闽南方言有所不同:厦门文读hi??,但白读him ,潮州和海丰读him ,没有文白的区别④。众所周知,在现代各方言中,闽南方言、尤其是其白读音,保留上古语音特点是最多的。⑤ (四)朝鲜语的“熊”是kom。尽管朝鲜语不是汉语的亲属语言,但在历史上跟汉语有过非常密切的接触,除了大量中古以后的汉字音以外,还有一些属于更早历史层次的借词,譬如“风”param就是著名的例子。“熊”也应属这一类。日语“熊”是 くま(kuma),不能肯定是直接来自汉语还是来自朝鲜语。 有一种资料李新魁师没提及,就是藏缅语族中一些语言对“熊/狗熊”这个词的读音也是 -m尾,或者可以认为有 -m尾的痕迹 (资料来源请参看文后所列的参考文献。“藏”和“缅”打头的是藏文和缅文转写,方括号里是现代藏语和缅语读音。其他都是现代读音。圆括号标的是方言点。所有的声调都省略): 藏语支 藏: dom [thom (拉萨) tom (夏河、泽库)] 错那门巴:?m (麻玛) wom (文浪) 仓洛门巴:

文档评论(0)

71z7it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