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满堂》楷体.docVIP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故乡满堂 写在前面 满堂沟这个小小村庄,已经从地图上永远地消逝了! 那里曾经是我的故乡,是生我长我的地方。那里有我童年时的记忆;那里有我少年时的梦想。转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我辈都已两鬓成霜…… 我最后一次回满堂是2003年,为葬在老家小北山下父母的坟墓立碑。那一次,惟一留守在故乡的长辈四叔,刚刚过世不久。我在四叔西院堂弟振生(四叔的小儿子)家落的脚。因为父母和哥哥的骨灰都埋葬在满堂,周围还有爷爷奶奶、二爷二奶、三爷三奶的坟墓,所以近几年清明过后差不多年年都要回去扫墓一次。 2005年沈阳市政府规划将满堂一带扩建成植物园。最先通知迁走葬在那里的所有坟墓。那一年,族人们都将自家祖坟分别迁往辉山或其附近的陵园安葬。随后政府又将全体村民移往他乡。满堂的土地完全被国家征用了。从那以后也就再没回过故乡满堂。准确地说,满堂沟这个村庄已经没有了! 赵家子孙,如果还想再回故乡满堂看一看,眼前已经见不到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除了漫山遍野的奇花异木,就是举目皆是的姹紫嫣红。剩下就是你——归来游子——“断肠人在天涯!” 初识故乡 我出生在满堂,一周岁时,随父亲去了大虎山。走时父亲把三岁的哥哥留在老家由祖父母照管。母亲怀里抱着我,手上牵着5周岁的姐姐(雅懐)。我离开老家时还是个襁褓中的婴儿对家乡满堂没有丝毫记忆。 我六岁那年春天,父亲向关内转勤,把我们全家从山海关送回老家。父亲、母亲、我和妹妹坐在一辆四轮马车里,早上从当时的奉天出发,沿一条乡间大道直奔城东而来。一路上催促马儿奔跑。到达上水泉村时,已是午后时分。马车绕进村子,在小学校门前停下来。我穿一件机织红色毛衣,脸上带个硕大的色彩鲜艳的儿童风镜,神气十足地站在车踏板上,等候姐姐的出来。姐姐是在半年前先回老家的,并在上水泉小学就读。这次全家回来,她事先还不知道。姐姐是父母的长女,她性格温顺,举止文雅是家中的掌上明珠!男学生们给她起个绰号“大美人”。 当年在农村如果看到一辆马车就比现在见到一辆“宝马”还要惹眼,所以引来无数双惊奇的目光。姐姐得到老师的允准,提着书包出现在高高的台阶上向下张望。她看到了我、妈妈和抱着的妹妹雅新(雅新是妈妈的最小女儿,生下来粉白娇嫩父亲叫她“粉桃花”。 姐姐快乐地跑下台阶扑到妈妈怀里。马车继续前行。爸爸说:再有二里地就到洪道沟了! 马车一过洪道沟,眼前呈现出一片农舍。坐北朝南一溜规整的三座农家大院。房后高坡上有三棵笔直的大杨树,远远就可望见,它们已成为当年老家的标志。三座院落都是用高大的土墙围成,毗邻而居。老家是村西头第一大户,它那高高的大门楼和两扇厚重的大门最为引人注目(东院,老凤家也是样式完全与我家相同的门楼和大门),大门斜对面路南是一口水井,四米多深的井壁完全用木板镶嵌而成的六面体,井上覆盖木制的井台和正方形橡木井裙。大门西有一棵合抱不交的老柳树,到了夏日枝繁叶茂引来许多乘凉的邻里。 全村约30余户人家,沥沥拉拉一直向东延伸约一公里左右。其中大多是满族,又以贫穷没落的黄族后裔居多。 在老家满堂呆过的人都知道,洪道沟、小北山、南河湾,这三处是老家标志性的自然景观。洪道沟,顾名思义,它实质就是一条泄洪道。从北面山丘上下来的雨水经这里泄入南河湾。这条自然形成的泄洪渠,恰好划定与邻村上水泉的分界线。它从村西头沿老家共有的西菜园蜿蜒而下,形成一条沟渠。沟沿两边长满灌木和一人多高的蒿草。年代久远叫白了就叫它“红头沟”,孩童时期这个“红头沟”也就成了恐惧的代名词。大人一说在“红头沟”看到了什么,什么!哪怕正在哭闹的孩子也都乖乖地大气不敢再出。 从城里归来的车马行人,一过了洪道沟也就意味进了村,到了家。伯父在家时,常早早起来到户外晨练,回来对奶奶说:“我跑到‘红头沟’”。洪道沟象是一个标志点。所以爸爸送我们回来那天说,过上水泉还有二里地就到洪道沟了(意思是到家了!) 老家有正房四间(一间是东耳房)东西各有厢房三间,所有房屋都是泥坯草房(对此我后来问过爷爷为什么不用砖砌?爷爷说,砖房冬天冷,没有坯房暖和),房顶却不是通常那种稻草覆盖而是苫的厚厚多层秫秸,看上去十分整齐美观。 老辈分家后,西屋归祖父母。这是典型关外庄稼院的那种宽敞大屋。青砖铺地,南北两铺火炕,屋里迎面是一对紫檀色大漆衣箱并排架在万字炕上,与南北炕梢的两个大漆炕柜在同一水平。一眼望去浑然一色相映成趣。衣箱下方落地放一张写字台,两边各摆放一把高背漆椅。房门的右手边是一个半高的玻璃橱和一只木头本色的多层落地书架。上面整齐地立着各类书籍。地上的空间已显得有些窄小。爷爷的炕头,铺着羊毛炕毡和浆过的洁白褥罩。南窗台上摆满了花盆,各种花草遮住了下半面的窗户。谁都能看出,这不是一个农民家庭。如果再仔细浏览一下墙上密密麻麻的各样相框和里面身着长袍马褂的主人,就更嗅到了它的书香气息。 爷爷是家族的长子,生于光绪年间,身材不高

文档评论(0)

hzhplyvb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