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性行为调查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幼儿攻击性行为调查研究

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调查研究 摘 要: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孩子成长的问题,尤其是孩子心理发展。现在孩子很少被拒绝、被阻止,因此,在家已习惯百依百顺的幼儿走进幼儿园这个集体中则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不适应。当幼儿遇到不顺心的情况,通常会采用攻击性行为来达到目的或宣泄自己的不满。而当今许多人对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认识不足,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幼儿攻击性行为也一直是幼儿教育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次研究意图是在心理学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进行观察研究,以获得一些改正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指导方法。 关键词:中班幼儿 攻击性行为 特征表现 矫正策略 目 录 引 论 1 (一)研究的缘起及背景 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一、研究的意义及过程 3 (一)研究意义 3 (二)概念的界定 3 (三)研究过程 4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5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征表现 5 (二)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5 三、矫正策略 8 (一)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8 (二)进行认知智能训练,提高认知能力 9 (三)正确利用大众传媒 10 (四)自控能力的培养 11 结 论 11 参考文献 12 引 论 (一)研究的源起及背景 在幼儿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幼儿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但是现在家庭一般都是一个孩子,家长也总是对孩子百依百顺,孩子受挫能力降低,因此,当幼儿走进幼儿园这个集体中则会不可避免的产生不适应。大量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比较突出,当幼儿遇到不顺心的情况,通常会采用攻击性行为来达到目的或宣泄自己的不满。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仅会影响孩子本身同时也会对其他孩子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调查是非常重要的。 纵观国内外关于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不论是从家庭、幼儿园还是社会环境方面都做了研究,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从大量资料中发现具有不良行为的幼儿往往不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很难集中精力,从而各方面的能力很难发展。由于在交往中常常有攻击性行为,和其他幼儿关系处理不好,常会受到别人的排挤。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因此,我们选择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调查与研究的课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的研究现状 关于学前儿童攻击性的问题,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攻击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是儿童诸多问题行为中十分普遍的一种。作为不良适应行为的一种形式,攻击行为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慢慢形成,并逐渐泛化到其所处的不同环境中,危及他人和社会。而国际发展心理学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十分感兴趣。其中较有代表的为:Fred精神分析论认为,人类有两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其中“死之本能”会以攻击的形式,将个体内累积的能量释放出来,攻击既是一种常见的宣泄方式Fred认为这种能量必须释放,以免逐渐累积而生病,应选择合适的方式缓解,否则将一发不可收拾;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性行为的学习,主要是透过观察模仿的方式学习,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学习的结果;都是通过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获得的;Park把攻击定义是有以上另一个人或另一些人(包括个人和群体)的行为。LemberBaron在20世纪70年代就大众传媒与儿童攻击行为开展了大量研究,发现暴力内容给幼儿提供了侵犯性榜样,助长了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并且诱发儿童暴力冲动等等。 国外心理学家不仅详细地诠释了攻击性行为的含义,而且进一步从生物遗传,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等方面对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做了详细的研究,对攻击性行为的控制和预防产生了很大的作用。 2.国内的研究现状 国内关于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主要集中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现,产生的原因以及危害和采取的相应措施。 柯海霞、钟娟、王洪丽于2006年在《内江师范学院学报》发表的 《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中指出攻击性行为在心理学上的定义为他人不愿意接受的出于敌意或工具性目的行为。敌意攻击是指有意伤害被人的行为,而工具性的攻击是为达到一定的非攻击性的目的而伤害他人的行为。许多研究表明就攻击性而言学前阶段的儿童的攻击性最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线性下降。 攻击性行为侵犯了别人的利益,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这种行为还可能造成破坏社会秩序,影响社会治安的不良后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tmd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