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中专版)1精要.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中专版)1精要

《分析化学》课程标准(课理论﹢实践)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检验 授课单位:化学教研室 学 时:72 学 分: 编写执笔人审定负责人编写日期审定日期 (2)在课程结构及教学方法上,打破以前课程设置以理论为主,实践作为理论的验证,实训项目与工作过程脱节的学科化体系,代之以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对知识体系进行重构、整合,实现教、学、做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3)在学习顺序上,摈弃先学习知识再进行能力的训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在岗位能力训练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 (4)在教学效果上,避免学非所用,用非所学,真正实现学习的知识技能能直接与所在工作岗位零对接。 2、课程设计思路 (1)对岗位能力进行分解,根据分析检验岗位工作任务,循序渐进地安排若干教学训练内容,在能力训练中归纳和总结知识; (2)课程的学习以典型案例(实际分析检验项目)为载体,进行单元项目活动的设计,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 (3)以形成性考核为主体,针对不同的工作任务,教师通过对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总结 、动手操作、检测报告等情况的考核,完成对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估。 3、课程内容选取 课程内容选取的基本思路是以符合实际岗位能力需要的分析项目活动为载体,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把整个定量分析的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过程,贯穿于实际产品分析的全过程,在这条主线下,进行课程体系的重构,确定课程项目及子项目、工作任务的组织与安排,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在能力训练中总结知识。 三、课程学习目标 总体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酸碱滴定法,络合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滴定法以及重量滴定法的原理及相关知识。 (2)掌握不同试样的采集及制备方法。 (3)掌握主要分析仪器、滴定管、容量瓶、移液管、分析天平、分光光度计等的使用方法。 (4)掌握实验结果的处理、判断方法及评价方法。 (5)了解各种分析仪器的结构,性能和维护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能熟练使用各种常用仪器对产品指标进行分析检测。 (2)能进行仪器的保养和简单的维护。 (3)能准确的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并根据结果对产品质量进行评价。 (4)针对不同的产品检测项目,能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 (5)能独立的配制各种化验试剂,并采用合适的仪器盛放,知道长期放置的方法。 (三)素质目标 (1)养成分析工作整洁、有序、珍惜仪器设备的良好实验习惯;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 1 2 2 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 4 3 分析天平的称量原理、结构和性能 6 4 分析天平的性能检查 4 5 减重称量练习 6 6 滴定分析概述以及操作练习 6 7 标准溶液与基准物质的配置和标定 4 8 酸碱滴定法 2 9 酸碱滴定类型及指示剂的选择 2 10 硼砂含量的测定 2 11 酸碱分布系数与终点误差 2 12 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的含量 2 13 配位滴定的基本原理和配位平衡 4 14 标准溶液的应用与示例 2 15 水的硬度测定 2 16 氧化还原滴定法概述、指示剂与碘量 4 17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 2 18 漂白粉中有效氯含量的测定 2 19 高锰酸钾法以及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2 20 过氧化氢的含量测定 2 21 沉淀滴定法 2 22 生理盐水中氯化钠含量的测定 2 23 质量分析法概述 4 考试及复习 2 合计 72 (一)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教学点()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教学点:()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点()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点()()() 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点1、教材选用 教材:《分析化学基础》朱爱军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1 参考书:(1)《分析化学》谢美红 李春主编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3.6 (2)《检验仪器分析技术》滕文锋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2年3月第一版。 2、教学建议 本课程为高等数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医学物理等课程的综合性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强调理论知识与仪器操作的综合用能力,在课程实施中应积极探索情景导向性、问题导向性教学,注重教学的实效性。 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从课程体系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遵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突出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变能力,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中强调知识的实用性,淡化系统性,提高效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使学生掌握后续课必备的物

文档评论(0)

586334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