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科院天体物理考点总结精要
辐射
天文望远镜
望远镜的性能指标
1,聚光能力:成像亮度∝有效镜面面积∝有效口径^2;
2,角分辨本领:取决于光的衍射;
大气窗口:地球大气阻挡了空间中的大部分电磁辐射;
量纲分析法(!!!)
Virial定理
天体自引力收缩时,自引力做功,释放的自引力能一部分用于增加系统的内能(升温),另一部分辐射出去。若恒星内部为理想气体,则在坍缩过程中一半能量辐射出去了,另一半转变为恒星内部气体的热运动动能。2T+W=0
Jeans不稳定判据
太阳结构和基本物理参数
太阳结构
基本参数
太阳能源机制
太阳的能量来源:氢燃烧,,。
1,质子-质子链(p-p chain)
(正电子迅速与负电子反应释放出gamma射线,中微子)
Gamma射线在穿越太阳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了可见光,中微子几乎不受阻碍,氦核则留在了太阳中心。
2,碳氮氧循环(CNO chain)
不同温度下两种核反应过程释放的能量:
太阳中微子
目前测量到的太阳中微子数目只有理论计算值的1/3。
测量结果证实中微子没有失踪,只是在离开太阳后转化成了μ中微子和τ中微子,躲过了此前的探测,即中微子在传播途中发生了转变,这间接证明中微子具有质量。
传能方式
能量传输的三种形式:辐射,传导,对流;
太阳核心区的能量主要是通过辐射与对流向外传递。
1,辐射
辐射平衡:恒星内部产生的能量全部由辐射向外传递
辐射平衡下的温度梯度为:
其中,κ为不透明度系数;a为辐射常数。
不透明度对恒星结构的影响:
2,对流(convection)
对流起着传递能量和混合物质的作用。
对流平衡下的温度梯度:
(γ:绝热指数)
3,恒星中辐射和对流的判据
对流区出现的条件:温度低或产能率高。
产能方式
太阳活动
太阳标准模型
(1)基本假设:单星,无磁场,无旋;牛顿理论足够;静态假设;
(2)恒星内部平衡条件:
质量连续性方程:
流体静力学平衡:
能量守恒:
能量传输:
造父变星周光关系
双星物质转移
恒星演化原理
低质量恒星的演化
恒星演化的终结
相对论
Chandrasekhar临界质量
黑洞
白矮星和中子星
脉冲星
超新星
行星
行星通常指自身不发光,围绕着恒星运转的天体;
具体定义为:围绕恒星运转;形状近于球形;已清空其轨道附近区域;
星云
发射星云
反射星云:星云通过尘埃反射附近热星的星光而发光,颜色偏蓝;
暗星云: 大量尘埃阻挡了星云内部或后面恒星的星光。
行星状星云
温室效应
恒星形成
基本过程:星际介质在自引力作用下开始坍缩;随着坍缩,星云逐渐升温;当中心温度达到H的热核聚变反应点火温度,恒星形成。
低质量恒星的形成过程
星际云(Interstellar Cloud):星云坍缩,分裂成小块(密度上升,金斯质量减小)
星云团块(Cloud Fragment):星云内温度没有显著上升
团块/原恒星(Fragment/ Protostar):星云进一步坍缩和分裂,密度上升,核心区域变得不透明,温度迅速上升,金斯质量增大,星云停止分裂
原恒星:原恒星以Kelvin-Helmhotz时标收缩,温度进一步升高;
前主序星(pre-main-sequence star):原恒星向主序演化成为前主序星,但内部温度还没有升高到H的点火温度;
零龄主序(zero-age main-sequence star):恒星达到主序,热核反应(H燃烧)开始,成为零龄主序恒星;
主序星(main-sequence star):恒星略微收缩,达到流体静力平衡。
质量越高的恒星,从原恒星演化到主序的时间越短,在主序上的位置越高。
星云坍缩的触发机制
激波压缩:激波压缩星云,使其密度增大,触发恒星形成;
星云碰撞,辐射,冷却,坍缩;
星系介质
组成:星际气体(99%)、星际尘埃(1%)、宇宙线、星际磁场;
H原子21cm谱线
中性H云——星际吸收线:
热恒星的光谱并非全来自恒星大气的吸收线。
特征:尖锐,无周期性Doppler位移;
原因:星际气体中的原子受恒星紫外光子电离产生的吸收线;恒星星光在到达地球前可能会穿过多块气体云,由于每块云运动状态不同,可能会产生多重吸收线。吸收线的位置反映了星云的运动。
H原子21厘米谱线:中性H原子可以产生波长21cm的射电谱线。
产生原因:H原子中的电子在自旋与质子自旋平行状态与反平行状态间跃迁时产生的谱线,频率1.42GHz,波长21cm。
特点:不受尘埃的散射影响,H原子21cm谱线是研究银河系结构的最佳手段之一。
星际尘埃
星际消光:星际尘埃对星光的吸收和散射造成星光强度的减弱。粒子消光能力的大小取决于粒子的大小和辐射的波长。
星际红化:星际尘埃对星光的散射随波长的变化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