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作事无巨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人作事无巨细,寂寞豪华皆有意。书生轻议冢中人,冢中笑尔书生气! 这是明代竟陵派领袖钟惺评述曹操《邺中歌》中的最后四句,经《三国演义》转引而广为传播。说的是古代的杰出人物一生中所作的大事小事,所经历寂寞落魄和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人生沉浮,后人细细品来都很有意思。后世书生总是喜欢轻率的议论作古的人,而坟中人则会笑话你的议论太书生气了。今天我以这首诗作为自己本讲的开场白,也算是为下面自己的一些不成熟观点自我解嘲吧! 历史是一面镜子,人们总是希望从历史的一人、一家、一国的兴亡更替,成败得失中汲取经验教训。历史服务于现实,而每个时代面临的时代问题各不相同,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关注点、切入点也不一致,因而形成的历史观点也莫衷一是,历史无法改变,但对历史的阐释始终在变。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也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也就是我们每一代人都在修史写史的原因。举个例子,就拿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我国上古时期尧舜禹之间禅让传位的故事来说吧,这来自儒家的传说,我们知道儒家的最高理想是大同社会,在这个社会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儒家把尧舜禹之间的权力更替解释成和平的禅让传位,传贤不传子、把天下让给贤者去治理,更符合自己的理论,增强了他们理论的说服力。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已,大人世及以为礼,域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已。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着其义,以考其信,着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礼记论运篇) 墨家亦盛称禅让。《墨子·尚贤上》云:“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舜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尚贤下》又云:“昔者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贩于常阳。尧得之服泽之阳,立为天子,使接天下之政,而治天下之民。”墨家提倡尚贤,主张“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2];“选择天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3]。在墨家的眼里,舜并非尧之权臣,而是从事农耕、制陶、捕鱼和经商的“农与工肆”之人,因其贤能,被尧从民间选拔出来“举以为天子”。可见,墨家所传的尧舜禅让与儒家的禅让说是有区别的,完全是为“尚贤”这一墨家的基本政治思想服务的。 道家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提出了尧舜让天下的问题。《庄子·让王》称:尧和舜曾相继以天下让于许由、子州支父、子州支伯、北人无择等人,他们均以轻蔑的口吻坚辞不受,对君临天下毫无兴趣。庄子超凡脱俗,为文富于想象,每每虚拟典故以借古讽今。他认为,“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4]。即治身为本,治天下为末。被常人视为“至重”的天下,在庄子看来却犹如粪土,与其殚思极虑地操劳天下,不如逍遥自在地修身养性。因此,尧舜将天下拱手相让并不稀奇,甚至是强人所难的“辱行”,更不值得为此举歌功颂德。 可见,儒、墨、道诸家虽俱言禅让,但由于各家的思想渊源不同,政治主张有别,因而对禅让的解说各异其旨,所构想的禅让情节亦大相径庭。 关于尧舜禹的传说还有篡夺之说。 此说主要见于《竹书纪年》,先秦诸子间或有之。先将古本《竹书纪年》中的有关记载条列于下: 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 舜放尧于平阳。 《孟子·万章上》云,孟子构设的禅让体系还包括“禹荐益”之举,益最终未能代禹而践天子位的原因是由于禹之子启贤,众望所归,益退避三舍,以让贤能。但据《竹书纪年》记载,益和启之间的权力转移并非禅让式的,而是通过武力争夺完成的,“益干启位,启杀之”,“益为启所诛”。战国游说之士则认为,禹禅让益为虚,传其子为实。“禹授益,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而实令启自取之”[8]。 《竹书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史书,所载尧、舜之关系与传统的禅让说截然相反,当另有所据。 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韩非,对儒家和墨家倡言的尧、舜事迹持怀疑态度,认为是后人杜撰的愚诬之辞。他说: 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ujpf94 + 关注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