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o. 54 - January 2012
翁方綱對黃庭堅詩的評價
何繼文
香港城市大學中文、翻譯及語言學系
引 論
蘇軾(1036–1101)、黃庭堅(1045–1105)一直是宋詩特徵的典範,其毀譽反映著宋詩
地位的升降。自宋迄明,不少崇唐抑宋的詩學家,往往強烈批評蘇、黃,以表示整
體的宋詩不能繼承唐音,例如胡應麟說︰「大曆而後,學者溺於時趨,罔知反正。
宋、元諸子亦有志復古,而不能者,其說有二︰一則氣運未開;一則鑒戒未備。
1 他受復古思潮
蘇、黃矯晚唐而為杜,得其變而不得其正,故生澀崚嶒而乖大雅。」
影響,將單一風格作為標準,認為蘇、黃未能學杜之正,所以宋詩不能將大曆以來
的詩風回復到盛唐那樣。明末清初,一反過去崇唐抑宋之風,宗宋思潮越唱越盛。
那些論者既不滿明人極意貶損宋詩,又厭棄明人學盛唐而得其膚廓,於是大力推崇
主議論、重學問、表性靈的宋詩。
翁方綱(1733–1818)於宋代詩人同樣推崇蘇軾和黃庭堅,但對兩人的詩史地位則
有截然不同的評價。翁方綱作詩瓣香蘇軾,卻認為蘇詩變態百出,才力超越流俗,
後世難以追攀 ,學習亦不易,所以對於形成宋詩一代風氣,影響不及黃庭堅。相
反,黃庭堅寫詩能勤苦鍛煉,精深細密,足可為後人師法,於是慢慢奠定宋詩獨特
的藝術特徵。因此,對黃庭堅的評價更能反映出翁方綱的宋詩觀。
翁方綱主張以肌理論詩,又提出歷代詩之間有「詩法」聯繫。一般人認為詩法只
是寫詩的技巧和方法,但翁方綱所說的「詩法」,包括義理、文理兩方面,既指對詩
人修養、作品主題、風格面貌、精神氣韻等等的要求,也兼及形式技巧、章法結
構、格律體制,範圍不限於一篇一句。可以說,翁方綱的「詩法」是指歷代詩歌創作
的原理、原則,當中講究源流發展,傳承演變,脈絡貫通。2 翁方綱既以黃庭堅為宋
1
胡應麟︰《詩藪》,《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外篇卷五,頁
172 。
2
28 3
關於翁方綱的詩法理論,可參拙著〈翁方綱的「由蘇入杜」說〉,《漢學研究》第 卷第 期
2010 9 142–47
( 年 月),頁 。
© 香港中文大學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No. 54 - January 2012
232 何繼文
詩代表,因此分析黃詩的肌理特色,也會從詩史的宏觀角度出發,考察、評價黃庭
堅對「詩法」演進所起的作用。他主要從三方面探討黃庭堅詩的價值︰(一)薈萃宋詩
之長,為宋詩之祖;(二)「以古人為師,以質厚為本」;(三)運用「逆筆」。本文即從
以上三方面展開討論,闡述翁方綱評論黃庭堅詩的觀點,剖析其背後的詩學理論依
據,探討他的意見能否真得黃詩的精髓,期望進一步分析翁方綱的宋詩發展史觀。
宋詩宗祖
翁方綱對黃庭堅詩評價甚高,最明顯者首推《石洲詩話》中一條著名的評論。他將黃
庭堅視為宋詩傳承的關鍵,稱之為宋詩宗祖。那則詩話全文如下︰
談理至宋人而精,說部至宋人而富,詩則至宋而益加細密。蓋刻抉入裏,實
非唐人所能囿也。而其總萃處,則黃文節為之提挈,非僅「江西派」以之為
祖,實乃南渡以後,筆虛筆實,俱從此導引而出。善夫,劉後村之言曰︰
「國初詩人如潘閬、魏野,規規晚唐格調;楊、劉則又專為『崑體』;蘇、梅二
子,稍變以平澹豪傑,而和之者尚寡;至六一〔、坡〕公,巋然為大家,學者
宗焉。然各極其天才筆力之所至,非必綴〔鍛〕鍊勤苦而成也。豫章稍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