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华网首页新闻 | 时政 | 法治 | 地方 | 社会 | 评论 | 国际 | 港澳 | 台湾 | 华人 | 军事 | 财经 | 汽车 | 房产 | 视频 | 图片 | 直播 | 访谈 | 文娱 | 家居 | 互联网 | 体育 | 时尚
新华新闻 新华副刊 正文
做人要懂得“所惧”端正“所往”2012年05月03日 14:26:20分享 【字号: 中 小】【】新文/史世海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有的时候,走错一步,往往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甚至影响一生。因此,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还是“有所畏惧”为好,安分循理,惜福知足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人生的道路又是一个充满向往,充满奋斗的过程。向往错位,人生将留下遗憾;向往正确,人生将增添动力。一个人的生命要实现价值,懂得自己的“所惧”,端正自己的“所往”是很有必要的。
《礼记·中庸》中说:“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戒慎恐惧”, 就是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惕谨慎,在人听不到的地方也常唯恐有失,是对一个人喜怒哀乐情感的一种警觉,具有防患于未然的作用。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孔子提倡“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 宋代哲学家朱熹主张:“君子之心,常怀敬畏。”“所惧”,就是为人处世要充分考虑前因后果,做到言行的恰到好处与合乎情理的统一,减少失误和挫折。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条件下和社会环境中,保持敬畏意识,始终是一个人安身立命进而有所作为的重要前提。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令我们敬畏和赞叹不已,那就是天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天上的星空,作为外在的必然,让我们面对浩瀚的宇宙,体会到自己不过是沧海一粟,只有努力探索的紧迫,没有骄傲自满的资本;心中的道德律,作为内在的良知,让我们在精神世界里,对人世间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有了无形的判定标准,知道世界上有一些不可逾越的界限,知道人间阳光下有正义的惩罚,因而能自我约束,有所畏惧。
一个人要有所作为,苟利社会与国家,需要秉持一些基本的原则,有“所惧”是不可缺少的,就像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说的“君子从大处来讲则敬畏自然规律,从小处来讲则敬畏仁义礼节。” 人通过“所惧”,认清自己必须遵从的清规戒律,懂得做人的根本亵渎不得,就能将规则与法度,转化成自己心中的道德度量,由此产生行止有序的理智行为。
据记载,唐太宗喜欢鹞鹰。有一天,他正在宫中把玩,却遇到谏议大夫魏征。唐太宗惊慌之余,急忙将鹞鹰藏于袖中。结果此鸟因窒息而死。面对魏征,虽然眼见爱鸟死去,但唐太宗也是心中有怒,口不敢言。至高无上的君王,居然也有害怕的时候,确是一件有趣又有意义的事,其“所惧”,恐怕不只是惧魏征乃谔谔之士,更是惧舆论、惧正气,是心中的道德律使他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不自重者自辱,不自畏者招祸。”
《菜根谭》中说道:“事事难上难,举足常虞失坠;件件想一想,浑身都是过差。”一个人的“所惧”,其实是自己对道德的一种高度自觉,是自己时时处处按道德准则办事的“理智的开端”。人有“所惧”,言行上能省察克制,态度上能严肃认真,作风上能严谨务实。
有一个故事中讲到,有一次,明太祖朱元璋曾问众大臣:天下何人最快活?群臣众说纷纭,有的说金榜题名者快活,有的说洞房花烛者快活,有的说福甲天下者快活……朱元璋听到这些后,脸露不悦之色。沉默片刻后,一位名叫万纲的大臣答道:畏法度者快活。朱元璋顿时大悦,夸其见解“甚独”。现实生活中确实如此,一个人如果畏惧法度,必然不敢做违法乱纪之事,也就不用整天提心吊胆,日子怎会过得不洒脱快活呢?
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能戒慎恐惧,走好自己的每一步,就不会偏离前进的方向与攀登的高度,“所惧”与“所往”也就能在人生中相辅相成。一个人正确的向往,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感应,对实现生命价值的追求,它能在心灵形成强大能源,推动着艰辛的耕耘与探索。
西班牙哲学家格拉·西安认为,“要随时保持渴望和期待,这样才不会在快乐之中显得贫乏。身体总要呼吸,精神总要有所向往,希望给予我们生命,而填满了的幸福则是致命的。” 有的时候,一个人站在什么地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正在向往着什么方向移动。
清代诗人郑板桥向往朴鲁亲民,他任县令时,每次出巡时都不打“肃静”、“回避”的牌子,常常布衣草鞋,访寒问苦,扶危济困,最后因不事曲意逢迎而遭罢黜,他临行时只有三头毛驴一担行李,但仍洒脱题诗一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
每个人既生活在物质世界,也生活在精神世界。物质世界是我们的生存环境,精神世界是我们的灵魂家园。人有“所惧”,凡事能克己循理;人有“所往”,凡事能积极践行。生活,其实就是一种对“所往”的实现,是把自己的能力实现出来,成为一种喜悦,一种能与别人分享的成果。一个人如果能从“所往”回到生活本身,接纳自己,实现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