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教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教育 教育分类: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社会教育 宗教教育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之沿革: 远古时代:原始社会大多由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 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伏羲氏教民结网捕鱼”。“神农氏教民制耒耕作” 学校教育的萌芽:公元前3000年左右 “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最初萌芽。 《礼记 .文王世子》载:“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尚书.舜典》载:“夔,命汝典乐,教胄子。 夏:夏代: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校”。孟子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以明人伦也。”夏代教育的特点:重视军事教育 商:甲骨文对教育的促进作用 学校设置:“庠” 。孟子说:“殷曰序。”《礼记.明堂右》载:“殷人设右学为大学(为贵族),左学为小学(为庶族),而作乐于瞽宗(主要掌礼乐)。”殷商教育特点:崇尚鬼神的礼乐教育和军事教育。 西周时期:教育领域的等级制度 王——诸侯——卿——大夫——士——平民 小学入学年龄:8岁,15岁结束(学制7年)《周礼》:“古者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大学的“六艺”教育(学制9年)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学校设置:国学(由中央设立)——大学、小学 乡学——校、序、庠、塾 大学:设在国都的南郊;小学设在王宫南边左侧,周天子的大学叫做“辟雍”,诸侯曰“泮宫” 天子设立的大学,规模较大,分为五学,中间为“辟雍”,又称“大学”,四周环以水池,供天子举行飨射和自学;水南为“成均”,供习乐舞;水北为“上庠”,供习典书;水东为“东序”,供习干戈;水西为“瞽宗”,供习礼德;五学之中,辟雍最尊,古大学统称辟雍;四学之中,又以成均最尊。诸侯国的大学,规模则较小,按规定只能环以半水故名“泮宫”。大学为以“诗书礼乐”为重点,小学以书数为重点。 春秋时期:商周两代的学校教育,都是由国家来管理的,即“学在官府”,只有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才能入学受教育。春秋时期,官立教育体制因政治原因逐渐衰微,教育职能下放,主要以社会教育为主 ,出现“学在四夷” 典籍四散,文化下移,私学兴起。士阶层活跃 出现私学教育大家孔子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儒家:思孟学派——子思、孟子 道家:老子、庄子 墨家:墨子 法家:商鞅、韩非子 私学教育成为主流,如齐宣王在都城设立“稷下学宫”,当时就读的文学之士达数千人。为了管理和组织学术活动,在学宫设“祭酒”等领导人员。荀子就曾担任过这个学宫的祭酒。《劝学篇》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学论文。祭酒:“食必祭先,酒必敬长”,后用为官名,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校长。 秦国时期:文字统一对教育的促进 教育史的惨剧——焚书坑儒 汉:两汉的文教政策:经济——休养生息 思想——清静无为(黄老思想) 政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两汉的学校教育:官学:“太学”、“鸿都门学”;私学:郡国学、校、庠、序 封建教育体系正式形成 :太学:汉武帝建立太学,设五经博士讲学,史载,元朔五年(BC124)武帝令太学于京师,以“五经博士”为教官,为博士配弟子(即后来的太学生)50人。这是中国历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鸿都门学:是汉灵帝于光和元年(BC178年)设立的一所专科性质的学校,因设在都城的鸿都门下,故称。在校主要学习辞赋书画,类似今天的文化艺术学院,罢百家博士,造就儒家人才。五经博士讲学,学生是地方郡国选送的十八岁以上青年。这些人经毕业考试后分为两等,甲科出身为郎,入宫当侍卫;乙科出身吏,回地方充任吏职。汉武帝之后,朝中为官之人多是读书出身。后来因为此类人太多,中央在地方推荐之后加上了一道考试。这样一来,自汉代起,中国便形成了一套完备的“教育-实习-选举-考试”的人才培养选拔制度。 魏晋南北朝:晋设“国子学”,只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 太学则成为六品以下官员子弟的学校,这是门阀制度的结果。“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北齐改“国子学”为“国子寺” 南朝立儒学、玄学、史学、文学四馆,相当于大学下属的四个系科。隋炀帝改国子寺为国子监。职能相当于后来的教育部。 唐: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属于大学性质;律学、书学、算学——属于专门学院教育;弘文馆——门下省管理;崇文馆——直归太子东宫管辖。二馆学生资格高于国子学,只限于皇亲国戚及三品以上官员子弟。二馆之外,有太医署管辖的医学,秘书省管辖的小学;祠部管辖的“崇玄学”(学习老庄) 唐代学校教育体系完备,入学分科十分严格:国子学:名额300人,限文武三品以上的官员子弟;太学:名额500人,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四门学:名额1300人,七品以上官员子弟500人,其余800人可由庶民子弟补充。各科按其学习内容规定修业年限,同时还要

文档评论(0)

wxiw58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