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代男子形象的转变
这几年选秀节目的风行,也衍生出很多奇怪的现象,比如有些人调侃的:“超女选壮士,好男选美人。”确实,看看那些进入前十甚至前五十的男生选手,还真挑不出几个阳刚猛男,全是清一色的花样美男,我见犹怜。有人说这是现代社会特有的现象。其实不然,花样美男的受宠,还要从历史上来找原因。
秦汉至唐的尚武风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我国中原民族一向以农耕为生,不如游牧民族尚武,不过任何民族在它的文明前期,筚路蓝缕,开发自然,拓展疆域,社会的分工又不如后代那么细致,所以都会形成一种崇尚力量的文化,即便像早期的儒生所研习的六艺,也包括“御”即驾御战车、与“射”即射箭这样的基本武艺。所以威武有力的大丈夫,自然就成了男子的标准形象。国家的宰辅大臣更要出将入相,既能率兵征战,又善于辅君施政。
在干戈纷扰的年代,一些统帅性的人物为全民所景仰,往往会成为男性形象的典范,像西汉率兵征伐匈奴的卫青、霍去病、李广等英勇善战的大将就是。即便像东晋的谢安,虽然出身士族文人,但他运筹帷幄,以少胜多,指挥东晋军队击败前秦大军,取得淝水之战大捷,才声名鹤起,为人们所称颂。
因此,若非才兼文武,务实干练,而只会夸夸其谈的书生,有时就成了无能的代名词。
到了唐代,更由于受自魏晋以来民族融合因素的影响,社会的尚武风气依然很盛,在各个方面都有所表现。
文人士夫多向往到边疆为国效力,建立军功,瑰丽多彩、激情豪放的边塞诗集中地体现了这种风尚。早在唐代前期,被列为初唐四杰的杨炯就写出了“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这样激情四溢的名句。到盛唐时期,更是奇篇纷出,群星灿烂。如自诩“男儿本自重横行”的高适,“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与高适齐名的岑参,更是豪气万丈:“怜君白面一书生,读书千卷未成名”;“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其实,不仅是这些被后世归为边塞诗人的高、岑之辈有此壮怀激烈、气势雄浑的胸怀,可以说绝大多数唐代文人士夫,都曾写下让后世自叹不如的豪放诗作。诗仙李白曾有“儒生不及游侠人,白首下帷复何益”之叹。诗文向以空灵著称的王维,也有过“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的豪放之句。/goods/index.html鬼才李贺更直抒胸臆:“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们当然并不是在空作豪语,他们这些被人们千古吟颂的诗作,正是当时社会风貌的体现,投笔从戎,也确实是建功立业的捷径。
两宋崇文抑武:文弱书生渐成历史主角
到了两宋时期,社会风气开始有了很大的转变。
公元1048年,北宋名臣韩琦出知边境重镇定州,狄青为当地统军主将。有一次狄青的旧部焦用带着一队士兵路过定州,狄青请他喝酒。这时焦用所率领的兵卒却向韩琦投诉,说焦用扣克了他们的钱粮。韩琦当即下令逮捕焦用,将依法处以死刑。狄青闻讯大惊,赶紧前去求情。韩琦却并不给他面子,不让进门。狄青只好站在门外台阶下,恳请韩琦法外开恩,说:“焦用有军功,好儿。”韩琦不为所动,斥责道:“东华门外,以状元唱出者,乃好儿也。此岂得为好儿耶!”当着狄青的面,下令将焦用斩首。狄青大气不敢出,也不敢回去。过了好一会,有人提醒韩琦:狄青在外面站了好久了,韩琦才示意狄青离开。
这个故事,表面看当然是说明了韩琦治军有术,威武严明,但它的背后所反映的从唐代到宋代国家制度的变化,是十分深刻的。
在唐代,作为一路主帅的节度使,多数是武人出身,文士投笔从戎,只能充任他们的幕僚,处于附属性的地位。后来藩镇坐大,如五代实际主持中央政务的宰臣,也大多为武夫。到北宋初年,宋太祖为防止前朝武人作乱的局面重演,主张“宰相当用读书人”,重文抑武,国家制度也不断调整,落实这种治国理念。
立国初期功高位显的宿将,大多被用高爵虚位的政策养了起来。后来不仅中央军政最高主管机构枢密院的长官都用文臣,就是作为地方各路“帅臣”的安抚使,也由文臣兼任。武将只有统军之任,而无军政之权。韩琦出知定州,兼任定州路安抚使,为当路帅臣。狄青虽为名将,一路军队总管,却是他的部下,自然只得服服帖帖。
与重文抑武政策相应的最重要的一个措施,是科举制度的全面推行。
通过考试录取读书人当官的科举制度始创于隋代,到唐代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不过制度的变革是长期的,科举还不是唐代录用官员最主要的渠道。唐代科举以诗赋取士,对社会的影响极大,/goods/alllist_1.html李、杜妙手文章,人们争相吟咏,唐宣宗悼念白居易,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句,唐代因此被后人称为最风雅的一个时代。但在国家制度的规定下,文人的政治地位仍然有限,社会全面崇文的风气还有待形成。
到了宋代,一方面,科举制度本身有了很大改进;另一方面,科举取士第一次成了国家录用官吏最重要的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