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书法学习中不告诉人的秘密 我们必须在近当代形成的书风和古典书风之间进行取舍,不能脚踩两只船,没有中间路线可以走。 或有问曰:现代人咋了?现代人的东西就不好?古代人的就一定好? 是这样的:现代人的东西也好,但大多是第一印象好,越看越没东西。古典的好,是初看起来很平淡,甚至平庸,但是却越看越好,越看越耐看。 其中两者分别的关键,不是结体、不是章法、不是布局,是笔法!说白了就是线条质量。就这么简单几条线,怎么写出质量?这就是秘密所在。 董其昌提出的是攒捉:“ 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捉。每一字中,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 躜捉本是拳学术语,我认为比董其昌提出的攒捉、放纵更为生动。躜,马蓄力前跃;捉,控马急停转向。书法,有点象拳法中的一打多。 我们学古人,就是拆解他们躜捉的动作,而不是模仿纸上的字型。临柳体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关注字型和笔画形状。 在学习柳体的教材中,会有很多诸如“中宫紧缩,四周开张”之类的结构规律分析,或许还有“斩钉截铁、横斜竖正”的笔画分析。 但是我们拿这些规律去写一幅柳体的作品,会成功吗?一般不会。大家大概会注意到,写柳体风格的作品,一般字数不太多。何故?因为都是集字而成,一多就露馅了。集字是集字,创作是创作,这是两码事。简要而言,如果我们从字的结构和笔画入手,是不可能把柳体化为自己的营养的! 其实诸家皆然,不过柳体把这个问题给放大了。因为柳体的笔画比较奇特,看起来棱角分明,但是写起来却总搞不明白这些棱角怎么来的。当前多用两种办法:第一,描出来。第二,象画画一样围出来。其实呢,柳体的棱角是写出来的,而且是用很果断的速度写出来的,慢了不成的。或许写柳体写多了,也会蒙出一两个有棱角的笔画,但自己也不清楚怎么弄出来的。 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柳体独特的运笔方式给破译出来,然后把这种运笔方式进行大量重复训练,直至化为自己的书写习惯,那时就可以进行柳体风格的创作甚至创新了。 最好换个柳体的版本,你所使用的柳帖太干净,把运笔的痕迹都弄没了。看看柳的《金刚经》和《送梨帖跋》,可以稍微放大临,书写速度要果断! 顺便再说一下躜捉和寸劲的关系:寸劲是一种小范围的快速躜捉,属于躜捉中的高级技巧,但还有其他形式的躜捉。书写速度慢,是不可能有力度和神采的。而“书道之妙,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两者兼得,方可绍于古人。”你既然临过灵飞经,如果看过灵飞经的墨本,你应该知道原作是什么书写速度。赵体的书写速度也很快啊,他号称日书万字,你算算应该几秒一个字?大概四秒。但快不是胡画,也不是匆忙赶路,而是跳跃式前进,有节奏的。 刚开始学楷书也没错,但注意要带点行书的味道;如果学行书,则需要加点楷书的味道。笔太硬,如果笔弹性太强,会妨碍形成主动发力的习惯。 起笔不错!能自觉意识到要有动作。但是个别收笔稍显草率,其实你能做好,不过写得随意了而已。 下一步,注意点画之间的连贯性!要用合理的轨迹把点画贯穿起来,这个轨迹要从古帖中找。观察古帖的细节,看看古帖中点画贯通的蛛丝马迹。所以,买个高倍的放大镜! 圣教序是个很好的碑帖,但是也容易把人引入歧途。为什么?因为它太完美,有点不近人情。怀仁当初集王羲之字的时候,大多作品是借来翻刻的,所以经过了很多次摹写,丢掉了很多细节。大家对比一下圣教序和兰亭序中的同一个字,就知道丢了多少东西。 而细节是非常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就在于使我们可以从中追寻出书写的痕迹,所以放大镜是学书必备。而圣教序呢,细节丢失太多,使得临习者注意力不知不觉就集中到了结字上面。当然这也是因为它的结字太经典,稍微模仿一下就效果可观,很有成就感。 单纯模仿结字用处不大,即便是记忆力特别好,能在创作时快速重复原帖结字也不成。当然,如果是应付展览足够了。但如果想真正吸收王羲之的神韵,必须得了解原作的运笔方式,这才是关键。千万不要陷入舍本逐末的困境,抓住了结字,而忽略了运笔。 对于圣教序的运笔,我前面提到过一点,就是从细节性的游丝、小钩入手观察加速,从重墨、粗笔观察刹车,这就是所谓的“躜捉”。然后把这些笔画的躜捉连贯起来,就是套路了。先一个字一个字吃透,不要通临,通临只是好看而已,没用的。顺便说一下,最好从墨本下手,刻本总是要丢很多细节的。高手可以推断丢失的细节,但是初学不能。因此入门之后可以临碑,初学要临帖。 然后谈一下书法欣赏问题。 我们知道书法兼具建筑和音乐两种形态:最终作品是静止的,但创作过程是流动的。建筑的特点在于对空间的把握,而音乐的重点在于对时间的把握。那么我们在欣赏的时候,不妨以建筑和音乐两个角度来看同一幅作品。 首先从建筑的角度看,这也是常见的视角。首先看这个字是否有承重能力,也就是常说的力度。力度不是拿毛笔用力往纸上摁形成的,它是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