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25卷 增刊 2006年9月
Vol.25,Sup. JournaNlofGuuangxAiAgr,an}Biol.Science Sept.,2006
文章编号:1008-3464(2006)增一0201-02
化学去核卵母细胞为受体的小鼠体细胞核移植
杜卫华’·“,李世杰 “·“,郑敏 ,‘戴蕴平’,李宁 ‘
U 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4;2 中国农科院畜牧所胚胎工程与繁殖技术室
北京 100094;3 河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院,河北保定071001)
摘要:卵母细胞的化学去核是采用干扰染色体分离或纺锤体正常功能的化学试剂,使其所有染色
质通过纺锤丝牢固结合,并借助极体排出的惯性将所有染色质全部带出胞外,达到去核目的。目前以
化学去核处理的MII期卵母细胞为受体,已获得克隆小鼠。然而,第一次减数分裂期的小鼠卵母细胞
经化学去核后,进行核移植还未见报道。与传统的机械去核相比,该方法对卵母细胞无机械损伤,完
全是极体的自然排放;同时细胞质及其中核重编程相关因子损失量小;而且高效、省时,程序简单,所
得的卵胞质或许更适合于供体细胞核的重编程。
剪取超排小鼠的卵巢,以注射器刺破有腔卵泡后获得卵母细胞和卵丘细胞复合体,进行体外成熟
培养。成熟培养5h后去除卵丘细胞,挑选生发泡破裂的细胞顺序移人含脱拨秋水仙碱 (DC,
0.4pg/ml_,2h)和DC(0.4jig/L)+放线菌酮 (CHX,50jig/ml_)的M16培养液中继续培养,直
到第一极体排出。去核卵胞质与胎儿成纤维细胞用植物凝集素 ((PHA,200pg/mL)粘合后,转人电击
槽;施加1个5V/mm,3ps交流电脉冲和2个92V/mm,70et.直流电脉冲进行电融合。3h后,W
SrCl:激活6h,于四孔培养11n中制作的 “孔中孔”(wellofwell)体外培养重构胚。
试验重复3次,共计698个卵母细胞,获得的重构胚融合率和激活率分别为84.8写和93.6%;胚
胎2一细胞发育率为24.7%,4一细胞率为6.74%;2一细胞期克隆胚移植假孕受体后,没有获得怀孕受体。
试验分别以 “血清饥饿”胎儿成纤维细胞、新鲜细胞和冷冻保存细胞为供体作核移植,结果表明,冷
冻保存细胞的融合率(69.3%)与其余两组(80.6%和84.8%)呈显著差异(P0.05);激活率、
2一细胞和4一细胞发育率,则三组间差异不显著 (P0.05)。本研究将化学去核与无透明带技术相结合,
完全丢弃了传统核移植的显微操作及其繁琐程序,属手工克隆,它的成功将会大大简化核移植程序,同
时提高了核移植的生产力,最终提高核移植总效率。
关健词:化学去核;小鼠;无透明带技术;体细胞核移植
中图分类号:S814-8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08-13,
基金项目:国家8“计划项目 (2001AA213091);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5030001)
作者简介:杜卫华 ((1974一),女,山西太谷人,助理研究员,博士;E-mail;dwh679@.
202 广 西 农 业 生 物 科 学 第25卷
Reconstructionofmouseembryoswithchemicallyenucleatedoocytes
DUWei一hua`,-IIShi一jie2.3,ZHENGMin,DAIYun一ping,I.INing
(1StateKeyLaboratoryforAgrobiotechnology,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Beijing100094,China;
2 InstituteofAnimalScience,ChineseAcademyofAgriculturalSciences,Beijing100094,China;
3 CollegeofLifeScience,HebeiAgriculturalUniversity,Baoding071001,China)
·Abstract:Inducedenucle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