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矿Ⅲ二采区贯通测量总结分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某矿Ⅲ二采区贯通测量总结分析

某矿Ⅲ二采区贯通测量竣工报告 一、任务概述 某矿Ⅲ二采区(轨道上山)贯通属于一、三水平(-900水平与-400水平)间的大型相向贯通工程。为保证某矿井生产的正常接替,满足矿井生产需要,该巷道分上下两个方向施工,正向由Ⅲ二回风“三叉点”拨门向下施工,反向从-900大巷拨门与上段贯通。基建工程由某矿建项目部承接施工,岩巷主体工程量:1018.0m,上部上山及平巷459.396m,下山段及平巷558.604m,其中,20°下山施工940.679m。为保证本次贯通顺利,实测过程中布设导线全长6243.4m,共设62站,起测均为二水平基本控制导线边EF-K1(陀螺定向边),该工程为保证某矿生产接替的重要开拓工程;在Ⅲ二采区轨道上山拨门施工后Ⅲ二采区回风上山贯通,通过对Ⅲ二采区回风上山贯通后联测得知其贯通精度较高,故未对Ⅲ二采区轨道上山贯通导线进行调整,仅在Ⅲ二采区轨道上山上下部各复测陀螺边一条。 巷道自2013年7月拨门施工,到2014年8月贯通,历时11个月完工,克服时间跨度大、导线长、短边多、风量大及因矿井采用分层开采导致生产系统复杂、巷道受动压影响频繁等困难,实现了高精度安全贯通。 二、测区概况 某煤矿位于安徽省某市东南约20公里某镇境内某煤矿交通路线示意图(L为导线长度,以km为单位)。 3、提高贯通可靠性的措施 根据贯通工程需要,除延续使用Ⅲ二回风上山贯通基本导线外,又采用以下两种办法来提高巷道贯通的可靠性: ①对Ⅲ二回风上山进行贯通后联测,验证基本控制导线的可靠性。Ⅲ二回风上山贯通后联测数据,并与贯通前坐标进行对比如下: 序号 点位 水平 边长 方位角 X Y Z 1 临 拐 36.592 328 32 08 3713 031.952 39516 617.737 -686.523 2 上8 拐 238.928 201 59 47 3713 031.845 39516 617.852 -686.530 注:其中1是贯通后联测数据,2是贯通前导线数据。 x=0.107m,y=-0.115m,z=0.007m; F=0.157m; 从该导线应用于Ⅲ二回风上山的贯通成果来说,基本控制导线部分可靠,能够满足巷道贯通需要,不再根据Ⅲ二回风上山的贯通后闭合资料进行调整,只需要复测两条陀螺边,控制巷道施工延伸方向就能够保证贯通需要。 分别在Ⅲ二轨道上山复测了上3-上6(位于回风上山进行引测)、上3—H4,陀螺定向技术要求及实测方法如下。 (1)陀螺定向技术要求 ①井下定向边的两端点必须是永久导线点,并应尽量满足无淋水、风小和便于观测的条件,定向边的长度应大于50米; ②同一边任意两测回测量陀螺方位角的互差不得超过40; ③测前和测后测线方向值的互差对DJ2级经纬仪不得超过12; ④测前与测后零位值互差,对15级仪器不得超过0.2格,井上、下零位变化超过0.3格时,应加入零位改正; ⑤跟踪中天法法观测时,一般应连续观测五个中天法,计算三个陀螺摆中值,中天法观测时,也应连续观测五个中天时间,计算三个相邻时间差。其观测限差见下表: 仪器精度 等级 中天法法观测的限差 中天法观测限差 相邻摆动 中值互差 间隔摆动 中值互差 相邻时间 差的互差 间隔时间 差的互差 ±15 20 30 0.45 0.65 (2)陀螺定向施测方法 ①本次陀螺定向各采用15陀螺经纬仪进行,仪器运抵现场后,进行了现场检验校正与适应性测试。 ②定向采用“2-2-2”程序,中天法法观测。 首先在地面控制点上进行了仪器常数测定2个测回,陀螺方位角互差17,符合《煤矿测量规程》之规定。 然后于在井下定向边上各进行了2个测回陀螺方位角的测定,各项观测数据均符合《煤矿测量规程》的有关限差规定。 上井后在地面控制点上进行2个测回的常数测定,符合《煤矿测量规程》的限差规定。 4、日常测量注意事项 ⑴为了保证测角和测距的精度,测量使用的全站仪和钢尺必须经过检测方能使用。 ⑵为了防止巷道通风对测角的影响,在测角时,采用点下对中器进行对中,不使用垂球进行对中。 ⑶为了避免人为误差的影响,两次测量要更换观测人员。 ⑷因围岩应力大,点位易遭受破坏,测量前应注意检查点位及周围顶板是否发生变形、开裂、放线。选点位时,应尽可能选在围岩比较稳定、巷道不易变形的地段内。 ⑸要加强技术管理,通过复测、复算,保证施工和控制测量成果的正确性,并通过平差、短边增加测回数等技术手段,保证测量成果的精度。 ⑹巷道采用激光指向,给出中腰线,正常情况下,测量组每50m校线一次。在50米范围内,生产单位如发现中腰线偏差超出限差范围,要及时向测量组汇报,测量组重新测设校准后方可再次使用。 ⑺仪器高和觇标高应在开始前和结束后用小钢尺各丈量一次。两次丈量的互差不得大于3mm,取其平均值作为丈量结果。

文档评论(0)

58633400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