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上海钢铁商业的形成和发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旧上海钢铁商业的形成和发展 姚鹤年 在 国外近代钢铁、五金产品输入以前,我国生产的生铁熟铁制品已有悠久历史,如农具有镰刀、犁头、钉耙:木工具有斧、凿、刨铁、锯条、铰链、钻头;船舶用具有 铁锚、铁链、铅钉;家用物品有刀剪、铁锅、铁锁等。在上海这些产品均由打铁铺、冶坊自产自销,或由钉铁油麻店、瓷器店、什货店等向铺坊批购经营销售。 据史料记载,明代末年上海人开设濮万顺铁店,除锻造一般农具外,并以专业生产厨刀著名。清代,上海的锻铁手工业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商业的繁荣逐步发展,邻近的杭州、苏州、无锡等地的手工业者纷纷迁沪开设作坊,锻制各种铁器自行销售。1850年 左右,无锡人胡德培先后在南翔和南市悦来街开设胡悦来,胡悦盛钉铁油麻号,专营铁钉、铁锅和桐油、苎麻,获利甚丰。后来,胡德培斥银二千两,开设源来冶 坊,为沪地大炉冶坊之始。当时,冶坊、铁铺、钉铁油麻店多开设在南市董家渡、小东门、新闸桥、吴淞一带,主要销售对象是船户和居民。铁铺、冶坊生产均以国 内土铁为原料,大多从山西、湖北、湖南、安徽、浙江等土铁产地运来。应市土铁规格一般每条约一尺长,二寸宽,五六分厚,用竹箍扎捆。 19世纪60年代后,外商纷纷来沪开厂,建筑业、运输工业兴起,洋务派军工工业也有发展。从此,进口钢铁逐渐取代土铁市场。据1867~1904年统计,沪地进口金属材料平均每年8~9万公吨。上海钢铁商业也初具规模,最早经营进口钢铁、煤炭等业务的是开设在北苏州路的德商可炽煤铁行。1870年普法战争后,德国资本家被召回国,将店出盘给叶澄衷和龚少蓉经营,这是第一家华商钢铁商行。以后,1878年无锡人周廷弼在北苏州路开设昇昌煤铁号。1883年祝大椿由龚少蓉资助开设源昌煤铁号,1890年唐晋斋开设怡昌铁号,戴运来开设利昌铁号,周可文开设茂顺铁号,洪仰岗开设万椿铁号。1895年张文沛、龚子清、荣永吉、陆培之、支顺昌、应鸣和合资一千银两开设怡大铁号。当时。外国商人要在中国扩大推销商品,都不能不借助于买办性的中国城乡商业网为其服务。早在1878年宁波《海关贸易报告》中载:“宁波商人宁愿以现款交付而取得较便宜价格的办法,向上海华人铁商采购商品。上海铁商差不多全是宁波入,货物装到宁波后,再发送到内地,以长期贷款办法出售得到高价,一般要2~3个月以后才能收到贷款。15年来这项贸易几乎完全是宁波人和上海宁波籍铁商之间的交易,事实上洋商很难分享一份。”当时,煤铁号所经营的进口铁俗称“洋铁”,以旧钢铁为主,是欧州英、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工厂、船坞、锅炉裁剪切割下来的余料,以及铁路、马车等被拆弃的废旧钢铁。这些旧钢铁,相当一部分是运输船只来沪时作压仓废料运来的。新货钢材有大英条(钉条铁)、法西钉(元钉)、条铁、双马牌箱钢、生铁等,但数量不多。至1914年,沪地钢铁商已发展到20家,从业人员642人,资金106万银两,营业额360万银两。同年,建立上海铁业公会;筹建会所于香港路150号,会长为徽昌铁号老板张子昌。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得以发展,工业扩大生产对钢铁需求猛增。由于资源紧缺,致使钢铁价格暴涨。据《上海总商会月报》载:“上海市场铁价每吨平均价1913年33.25两,1914年36.25两,1915年36.5两,1916年55两,1917年l00两,1918年160两。”大战发生后不久,日商还利用五金商店抬价收购旧铁,原来旧铁市价每担3两,后来一直涨至14两。从大战初期至大战结束的4年间,钢铁材料价格上涨4—10倍。此时,钢铁业已从经营旧货钢材逐渐转入以经营新货钢材为主,销售对象从手工业铁铺、冶坊转向营造厂、机器厂、制罐厂、拉丝厂等。至1918年,钢铁商发展到33家。从业人员867人,资金1360万银两,营业额1500万银两。 1918年11月大战结束不久,沪地钢铁商人曾一度不安,认为货价即将回落。为维护自身利益,组织团体名曰公益公司,共同讨论划一售价,数月后,人心稍定。1923年国内市价不敌新货成本。钢铁商在外汇率紧缩,国内外市价下跌的夹攻下,市场呆滞,销路不振,在大战期间所得利润亏蚀殆尽。恒康、昇昌、仁昌、庆泰、锡昌、兆昌、源成、晋昌等商号相继歇业。1929年西方发生经济危机也波及沪地,上海钢铁商中的大户,如源昌、唐晋记、衍康、万椿、徵昌等20多家又先后在1929~1934年倒闭。此后,日本钢铁生产已具相当规模,为排斥欧美,向中国推销钢材,日商数度邀请华商赴日观光。据1935年8月9日《新闻报》载:“日本三井物产株式会社,近为推广销路,并谋与华商联络起见,特组织观光团,招致平日素有往来之华商赴日参观,顷铁业方面,业已组织成立,定于本月十四日乘长崎丸启程。”从此,日货源源不断运沪,沪地钢铁商又得以发展。至1937年,钢铁商已有130家,从业人员1

文档评论(0)

nrdu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