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学生偷窃行为调查研究
----《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论文
院系:人文学院
班级:06---中文
姓名:古安童
学号小学生偷窃行为调查研究
前言:
做为准教师,学习了《儿童心理卫生与辅导》这门课程真是觉得受益良多。下面依所学知识及各方见解,就小学生盗窃问题进行一下探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不良因素影响着小学生的道德养成,小学生偷窃行为日益增多,成为学校、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从发生的原因、解决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在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借以此文希望更多的学者、专家探索防范小学生偷窃行为的良策,帮助我们防范于未然。
个案情况:
曾有学生张某,因为偷窃行为,同学都疏远他,导致他的成绩一落千丈。为了改变他的情况,老师积极对他进行引导,首先老师非常重视他的存在,让他觉得老师心中有他、关心他,与他相遇时,老师会经常叫住他,询问他的近况怎么样?其次老师在课余时间经常找他聊天,告诉他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最重要的一点是,如果他有哪一方面有进步,老师就及时地进行表扬,让他觉得做坏事的他与大家心目中的形象不符合。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张某克服了偷窃的劣习,学习成绩也比原来进步了很多。
科学分析:
苏联当代著名的教育家阿瓦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使儿童懂得因为自己是生活在人群之中的,所以自己的行为要有界限,要学会支配和控制自己的欲望,这应是儿童道德识字课本里的第一页的第一行。”因此,没有人生来便是作贼的,任何一个偷窃者都是后天因素的影响导致他走上犯罪的道路的,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应当从他进入学校的那天就开始,如果一个人在年幼时没有养成应有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话,那么到了少年或者青年时再进行这种教育,就要困难千百倍了,人的生活实践和教育都证明,人的初步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是在儿童时期学到的,由此可见,对小学生进行相应的道德教育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问题成因:
1、主观原因
①逆反心理
即俗话所说“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学生的自我表现意识较强。当学生感到自己不被老师、同学所重视,或经常受到批评及至不恰当的责骂时,便容易产生此种心理。明知偷窃是不对的,但却以活得轰轰烈烈等借口来为自己开脱。更有极少数学生误以为这样可以让自己获得控制感和安全感。
②妒忌心理
妒忌历来被人称为“心灵的肿瘤”,是对别人幸运的一种烦恼。它的主要特征是将他人的优点视为对个人的威胁,因而感到愤怒。于是,采取贬低、诽谤甚至报复的手段以求心理上的慰藉,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也会自发地产生这种不良心里情绪。看到别的同学有的在学习上高人一等,有的常常带回精巧的玩具等等,总希望自己也有让人羡慕的地方,于是走上偷窃的道路,从一元、五元至十无、五十元,越偷越大。
③捉弄心理
小学中低年级学生,还无法体验到自己的作法给别人造成的痛苦和损失,只贪图一时之痛快。因此,出于捉弄别人的心态,会做出一些偷盗的行为。比如我班几位学生一起将同学的思想品德课本偷走,丢在学校的臭水沟里,别的班级也出现过把学生的语文书偷了扔进厕所里等现象。当进一步询问其偷盗的目的时,学生袒露他们的心态:看别人找不到书时难过,着急的样子,觉得很好玩,有一种痛快的感觉。这些学生是为了追求快感而去偷窃,他们非常乐于享受偷窃过程的刺激,看到别人焦头烂额寻找丢失的财物更感到无比的兴奋。
④炫耀心理
捉弄心理小学生爱表现自己,炫耀自己。如学生郑某为充老大,把自家商店里的1200元钱偷出,请同学玩游戏、吃大餐。曾把舅公的瓦片掀掉,潜入室内,偷出金项链变卖;曾到店中偷钱、零食、香烟……看到家人为失窃而心痛,为他的偷窃而伤心时,他却象没事人一样,甚至还沾沾自喜。
⑤攀比心理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生活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零花钱日益增多,买零食、买玩具、上网、打游戏机等现象屡见不鲜。但家庭条件不一样,有些学生条件不怎么样,因而文具比同学少,零食难得吃,游戏用具几乎没有。看到其他同学拥有漂亮的玩具、名牌的衣服和高档的学习用品时,他就会产生攀比心理,但条件不允许,于是或者将同学的东西据为己有,或者想办法弄钱去买,进而就产生了盗窃的想法。也有些学生易受外界诱惑,喜欢到网吧等消费场所玩,但条件缺乏,于是乎,偷窃成了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如学生丁某,因为玩游戏上瘾,偷偷地把妈妈两个月的生活费拿了出来,请同学打台球、上网、玩游戏。
2、客观原因
①家庭环境的影响
父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亲的言行举止对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安徽省合肥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物理试卷(含解析).docx VIP
- 高中数学开学第一课-如何学好高中数学优秀课件p.pptx VIP
- 有机化学题库(附答案).pdf VIP
-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2023届六年级小升初真题数学试卷(含解析).doc VIP
- 《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信部联企业〔2023〕300号文件).docx VIP
- GB_T 36548-2018 电化学储能系统接入电网测试规%%%%%%%%%%%%%%%%%.pdf VIP
-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3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设计.doc VIP
- 2025年高考天津卷英语高考真题(原卷版).pdf VIP
- 新高考高中数学 题型全归纳(解析版).pdf VIP
- 2010年初中化学专题二 指导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身边的物质”.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