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聚苯胺的合成、结构、性能及应用.pdfVIP

导电聚苯胺的合成、结构、性能及应用.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5期 高分子学报 No.5 2005年10月 ACTAPOLYMERICASINICA 0ct..2005 ·专论·。 导电聚苯胺的合成、结构、性能和应用。 景遐斌1*” 王利祥1 王献红1 耿延候1 王佛松1’2” (1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和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22) (2中国科学院北京100864) 摘要概述了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对导电聚苯胺合成、结构、性能和应用的研究.从合成可溶性 的聚苯胺人手,阐明了聚苯胺的若干基本化学和结构问题,提出并证明了掺杂态聚苯胺的结构模型和掺杂机 理;除了质子酸掺杂外,发现了聚苯胺的碘氧化掺杂、光助氧化掺杂和K+注入还原掺杂;开发了分别以环氧 树脂和聚氨酯为载体的聚苯胺防腐涂料;运用掺杂剂诱导的溶解性,通过合成带聚乙二醇链的膦酸掺杂剂,实 现了导电态聚苯胺的水体系加工.其中的聚苯胺树脂及防腐涂料的生产技术,已经完成中试,正在走向产业 化. 关键词导电高分子,聚苯胺,掺杂,防腐涂料 在20世纪中发展起来的功能高分子中,导电 术,提高聚合物的性能,使聚乙炔的导电率达到 105 高分子是最突出的代表之一.20世纪70年代以 S/em量级,可以和金属铜相媲美.在短短的20 前,人们一直将高分子材料作为绝缘材料来使用, 多年中,相继合成出了数十种导电高分子,并对它 从来没有“导电高分子”的概念.美国的 们的光、电、磁性能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许多 MaeDiarmid在参观日本东京大学时,看到白川英新的科学现象和原理被揭示出来,导电高分子在 澍试验室所合成的聚乙炔薄膜具有奇特的金属光 若干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已经实现,或正在蕴育 泽,惊叹这可能就是他和Heeger等多年寻求的有 机导电高分子,于是邀请白川到他的实验室进行 导电高分子领域的开创性贡献,他们被授予2000 合作研究.他们根据研究硫氮聚合物(SN)。的经年的Nobel化学奖. 验,用I:和ASF5掺杂聚乙炔,发现经过掺杂的聚 中国高分子科学家钱人元和王佛松较早介入 导电聚乙炔的研究.在他们的领导下,中国科学院 乙炔,导电率增加了10~12个数量级,达到103 长春应化所进行了合成聚乙炔的稀土催化体系的 S/cm的水平,接近于金属导体,并于1977年报道 了这一结果¨o.这一发现,突破了“高分子是绝缘 研究,制备出高性能的高顺式聚乙炔∞·,中国科学 体”的传统观念,立即在科学界和技术界产生了巨 院化学所的曹镛等观察到了这种聚乙炔的微区单 大的影响和冲击.理论物理学家从Pierls相变的晶衍射,并推算了聚乙炔的晶包参数H。,景遐斌等 理论出发∞1,进行量子力学计算,计算出反式聚乙 进行了反式和顺式聚乙炔振动光谱的理论计算, nm,由此长短键交替所 揭示了大分子共轭体系与小分子共轭体系的差 炔中长短键长的差约0.02 形成的导带和价带之间的间隙宽度是1.4eV,与 别,研究了聚乙炔的顺反异构化动力学,提出了 试验观测值一致.进而提出了包括孤子、极化子、 “曲柄式内旋转”的异构化机理∞“7I. 双极化子等内容的聚乙炔导电的SSH理论.实验 到1980年前后,人们普遍认识到,聚乙炔的 物理学家进行了聚乙炔的一系列光谱、结构和光、 导电率可以很高,但稳定性的问题难以解决,于 电、磁学测量,验证了理论物理学家的理论结果, 是,逐步地把注意力转到化学稳定性较好的共轭 同时发现了当时的理论和模型尚不能解释的新现 聚合物,这就是

文档评论(0)

xiaofei200112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