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的小“华西村”.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阿勒泰的小“华西村”.doc

阿勒泰的小“华西村”   在西北最北的阿勒泰山的山脚下,有一个小村庄,全村42户人家,200多口人,人均收入3.5万元,家家固定资产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户户都在北屯买了住宅楼,其中有40户人家买了私家车。这个小村庄就是五队――阿勒泰市巴里巴盖乡喀巴克克勒西村。人们戏称它为阿勒泰市的小“华西村”。   去阿勒泰市巴里巴盖乡采访,听到最多的话就是该乡有个五队(即喀巴克克勒西村),村民人均收入3.5万元,全村42户人家,家家固定资产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户户都在附近的北屯镇、农十师买了住宅楼、商铺,其中40户人家买了私家车,有的甚至购买了两辆。听到这个消息,人们既惊讶又振奋。   正是寒冬季节,天气异常寒冷,巴里巴盖乡喀巴克克勒西村静谧安详,如同一个青壮的劳力,静静地平躺在那里。不规则的红砖瓦房星罗棋布地卧在村级公路两旁,整个村庄一片安静。   村子地处一片地势平坦而辽阔的河谷地带,群山将其环绕,晌午的阳光温暖地照耀着这个小村庄,俨然一副灰白混搭的水粉画――灰色的、落尽叶子的钻天杨棵棵笔直挺拔。成片的退耕还林的树木,在阳光下静立着,好似等待命令的士兵。远处农家小屋,顶上炊烟缭绕着穿过光束飘散在空中,让这个村庄有了活力和生气。   绕着村庄转了一圈,几乎家家户户大门紧锁,宽敞的院子里都停放着四轮、大马力拖拉机、节水灌溉等农用设备。偶尔会有几头牛在院墙外边的雪地里静立,呼出白气,几件洗净了的衣服晾晒在术栅栏上…--   在村头,葵花籽脱壳厂、牛羊风干肉加工厂、特色养殖厂,惠农合作社、哈密瓜协会、阿山草原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厂房、办公室,设施一应俱全,因为天气寒冷,厂房里人也不多。   十年磨一剑,喀巴克克勒西村演绎着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是怎么磨出这样一把致富的宝剑的?      “订单”农业里的第一桶黄金――种植晚熟哈密瓜      让我们将时光的钟表调到1996年。这一年,由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建的2817项目,拉开了阿勒泰地区大规模牧民定居的序幕。居住在阿勒泰市巴里巴盖乡哈勒布宫的瞿世超全家和村里的40多户牧民就被迁至喀巴克克勒西村,并分到了人均20亩地的草场和良田。   有了良田的喜悦充溢着这个新村庄,勤劳勤俭是传统美德。搬至新村庄后,有了土地的村民在土地上开始了新生活,种小麦、种玉米、种植打瓜和食葵。有的人种起了小甜瓜,在216国道上出售,一向寂静落寞的村庄顿时有了勃勃生机。   1998年的一个秋天,从南疆收购哈密瓜的老板经过216国道,在甜瓜摊附近歇脚。当他品尝到小甜瓜甘甜清冽时,于是找到了喀巴克克勒西村村支部书记瞿世超,建议试种哈密瓜,并答应提供瓜种子,预付收购定金每亩100元。   瞿世超把这个消息立刻通知了村里居民。人们开始算账。瞿世超也在心里打起了算盘:种30亩食葵,也就收入3000多元,老板提供种子预付定金100元,即使最后老板不收瓜,自己也不赔本。   于是全村人开始种瓜。瞿世超将自己30亩地都种上了瓜。全村当年有500亩土地都种上了哈密瓜。   带着责任,带着期望,村民开始种植哈密瓜。浇水、除虫、拔草,一刻不敢耽误。在村民的精心照料下,哈密瓜长势很好。到了秋天,村民将哈密瓜装在箱子里,运到内地,因为哈密瓜含糖量高,销路不错。   瞿世超的30亩地为他赚了2.4万元,一夜间,他挤进了全乡为数不多的万元户行列,其他村民也都挣了不少。   从此喀巴克克勒西村村民种植哈密瓜情绪高涨,并且一发不可收拾。   经过10年,瞿世超种植哈密瓜的面积不断扩大,150亩、300亩、500亩、1000亩,喀巴克克勒西村人均收入也由原来的600元增至3.5万元。      创品牌――“打奶子”哈密瓜名震江湖      2010年,巴里巴盖乡喀巴克克勒西村和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一个哈密瓜新“品种”――“打奶子”哈密瓜,不仅燃烧了百姓种植哈密瓜的热情,也轰动新疆乃至整个哈密瓜种植行业。   村民王文喜和他的“打奶子”哈密瓜在哈密瓜届名噪一时,成为“瓜坛”上的金牌人物。   打奶子?顾名思义,就是给哈密瓜打上牛奶,凡是吃过这种瓜的人都说,“打奶子”哈密瓜闻起来有奶香味,吃起来更加爽口。   现任该村支部书记的张士勋介绍说,喀巴克克勒西村的“打奶子”哈密瓜,就是通过膜下滴灌的方式给哈密瓜的根部浇灌牛奶,生长出来的“打奶子”哈密瓜,个头匀称,糖分高,瓜肉晶莹剔透,瓜皮纹路细腻有规则。切的时候,瓜会随着刀痕自然裂开,瓜汁自然流淌。   王文喜是种植“打奶子”哈密瓜第一人。他今年用8吨牛奶浇灌了600亩哈密瓜,纯利润达160余万元。   王文喜今年34岁,不善言谈。说起用牛奶浇灌哈密瓜,他微微一笑。特有的朴实和韧劲在他的脸上展露无疑。   “用牛奶养哈密瓜,人人都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