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庄子》的粗浅认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蝶兮蹁跹,万物为一。逍兮遥兮,绝世有道,消然忘我。读《庄子》,品人生智慧。人生在世,有些时候,不得不像一个木偶,掉进暧昧不清的染坊。丝网结织的衣裳,扑入浑浊的泥浆。情愿的不情愿的,都一并搭上。在圣人眼里,这又算得了什么?庄子,自有他的道。我们,大部分是平庸之人,无力去揣度圣人的思想。但是,这不妨碍我们去品味圣人留下的精神财富,寻求自身的心灵归宿。人生本是一场悲剧,以怎样的一种状态活着?我的回答是要用“心”。这是我读《庄子》中《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的主要感悟。人生在世,要有一颗“逍遥”之心。什么是“逍遥”,庄子在《逍遥游》中提出了“逍遥”的境界和“游”的状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顺天应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己,无功,无名。万物各任其性,无用而用。“游”是一种生存状态,是心的外在表现形式。什么心才是“逍遥”之心?在《逍遥游》中,我作如下分析:大的鲲、鹏扶摇直上,看似逍遥,但是他们有所“待”。大舟庞大但是需要积累厚的水来承载。蜩与学鸠,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小智不及大智,小年不及大年。大小相辩,不是很可悲么?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特性,我们不必相互对照计较,要随其性,慢慢积累,努力做到好的自己就可以了。社会上有很多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的人,他们自己看自己也那样,但他们不是逍遥的。那种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变乎荣辱之境的人也不是真正的逍遥。真正的“逍遥”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用自己的心去顺应天道,达到心灵的自在逍遥,片刻即永恒。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以“名为实之宾”的理由拒绝,在生活中不要犯喧宾夺主的错误,更不能做“买椟还珠”的傻事,本末倒置,沦为笑柄。虚名如浮云,不能把握,不管多么善于筑巢的小鸟,它也只能占据一根树枝而已,偃鼠在河边喝水,撑死了也只能喝一肚子的水。“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的感叹也说明“名”之一字,害人不浅。要保持淡泊名利的心,宁静致远才是人生真谛。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都有一个衡量事物有无价值的评判标准。《逍遥游》中讲到:惠子有大瓠,以其盛水,不能自举,剖之为瓢,瓠落无所容。最终因其无用而掊之。庄子笑其固拙于用大矣。五石之瓠,为大樽而浮乎于江湖不就有用了吗。有用与无用要看人的心怎么利用事物。惠子说:“大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于涂,匠者不顾,是大而无用”,庄子的回答是,野猫和黄鼠狼卑伏着身子,等待鸡鼠之类的小动物,东西跳跃,不避高低,往往被弓箭和罗网处死。把大的树载种在广袤无垠的原野,悠闲自得地在树下徘徊,逍遥地在树荫下睡觉,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的砍伐,这也是一种用处。就算现在没用,又何必困苦,何必。标准在于人心,为什么要用所谓的标准去评判一个事物的价值呢,这不是自找烦恼么。人生在世,要有一颗“齐物”之心。庄子《齐物论》的中心思想是要消除物、我的区别,消除万物之间的区别。“丧我”,去除“成心”,回归真宰,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世间有三籁:天籁、地籁、人籁。天籁是大自然发出来的声音,吹方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为什么万物不同,庄子认为因为“我”有执念。以自我去看待万物,万物都会不同程度地反应出’“我”的色彩,因此呈现出千差万别。生活中我们以“我’”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以我的利益为是非的评判标准,难免矛盾重重。超脱“物”“我”的范畴,站在“道”的角度,公平地审视“物”“我”不要斤斤计较,保持心灵的平衡。大知与小知,大言与小言,都有不同的生存形态,每天勾心斗角机关算尽最终还不是归于枯槁。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但是又有多少人明白这个道理呢?叹人世,终难定。这就是生活的悲剧所在。一受其成形,不化以待尽。与物相刃像靡,其行进如,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佛教指出人生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最苦的就是求不得。人生下来,以需求为生存的主要动力,可谓万事不离一个“求”字。与外物接触相互摩擦,前进不能停止,难以得到内心的安宁。清心寡欲,无欲无求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生存智慧。所谓齐物,讲究一个度,讲究平衡。有些东西用不着我们耗尽心神去求得一致,因为他们本来就是相通的,要顺应自然规律。狙公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的故事,诉我们不必执着于是非的分迹而任凭自然的均衡,使两端都能关照到。这种心理战术运用得好,效果是很可观的。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谓之两行。“子知物之所同是乎?”、“然则物无知邪!”什么是“正处”什么是“正味”与“正色”?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他们的区别怎么分辨?人生在世,是是非非,林林总总,我们多以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