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CNS定位2
1. 广义锥体外系:指锥体系以外的所有运动系统。 (1)皮质→新纹状体→苍白球→丘脑→皮质环路 (2)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 (3)皮质→脑桥→小脑→丘脑→皮质环路 (4)新纹状体→黑质→新纹状体环路 (5)小脑齿状核→丘脑→皮质→脑桥→小脑齿状核环路 2. 狭义锥体外系:指纹状体系统,包括纹状体、红核、黑质及丘脑底核,统称为基底节 3. 锥体外系的功能: 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 维持和调整姿势 一、瘫痪-下运动神经元 周围性或迟缓型瘫痪 部位:前角细胞、神经根、神经丛和周围神经 临床特点 肌肉无力和萎缩、肌张力低 腱反射减低或消失 无病理征 部分人有肌束颤动 肌电图:异常,神经源性损害 1.前角细胞病变 分布特点 广泛性和/或节段性:如C5水平病变三角肌瘫痪和萎缩,C8-T1病变手部小肌肉瘫痪萎缩,L3病变股四头肌萎缩无力等 无感觉障碍 临床意义: 急性起病多见于脊髓灰质炎 慢性者常见于进行性脊肌萎缩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和脊髓空洞症等 ③正中神经损害 神经来源:C6-T1神经根,支配前臂的旋前、掌屈、指屈和拇指对掌等肌肉 损害表现:前臂旋前困难,手腕外展屈曲以及第一、二、三指屈曲不能,鱼际肌明显萎缩形成“猿手”;第一至三指及无名指的桡侧感觉减退,早期可有灼性神经痛 见于外伤和嵌压性疾病,例如腕管综合征 Weber综合征(大脑脚底综合征) 病变部位:在大脑脚底(上丘水平) 表现: 动眼神经损害:病灶侧动眼神经麻痹 皮质脊髓束损害:对侧肢体中枢性瘫 皮质核束损害:中枢性面、舌瘫; 如累及黑质,对侧肢体震颤和强直 Millard-Gubler综合征(脑桥基底外侧综合征) 病变部位:脑桥基底部 表现: 外展神经损害:病灶侧外展神经麻痹 面神经核损害:病灶侧周围性面瘫 锥体束损害:对侧中枢性偏瘫; 脊髓丘脑侧束:对侧偏身感觉障碍 (2)四肢瘫 病变部位:双侧大脑、脑干和高颈段病变 表现: 四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痉挛性瘫) 传导束型感觉障碍 尿便障碍 大脑和脑干病变,还伴有相应的语言和脑干受累的表现 颈膨大病变可出现双上肢下运动神经元瘫、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 感觉(sensory) 脊髓节段与锥体的对应关系 上、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 肌肉活检 正常,后期呈废用性萎缩 失神经性改变 肌电图 NCV正常,无失神经电位 NCV异常,有失神经电位 皮肤营养障碍 多数无 常有 肌束震颤 无 可有 肌萎缩 无,可见轻度废用性萎缩 显著,早期出现 病理反射 (+) (—) 反射 腱反射亢进,浅反射消失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浅反射消失 肌张力 增高,呈痉挛性瘫痪 减低,呈弛缓性瘫痪 瘫痪分布范围 较广,偏瘫、单瘫、 多局限(肌群为主),或为四肢 截瘫和四肢瘫 瘫(如GBS) 临床特点 痉挛性瘫痪 弛缓性瘫痪 基本概念:感觉是作用于各个感受器的各种形式刺激在人脑中的直接反应 感觉的种类 特殊感觉:视、听、味和嗅觉 一般感觉 浅感觉:皮肤粘膜的痛、温和触觉 深感觉:肌腱、肌肉、骨膜和关节的位置觉和振动觉 复合感觉或皮层感觉:大脑皮层对深浅感觉的整合形成的实体觉、图形觉两点间的辨别觉等 一、躯体痛温觉、触觉、深感觉传导径路: 皮肤、粘膜痛温触觉感受器→脊神经→脊神经节(I)→沿后根进入脊髓上升1~2个节段→后角细胞(II)→白质前联合交叉至对侧→痛温觉纤维组成脊髓丘脑侧束,触觉纤维组成脊髓丘脑前束→丘脑腹后外侧核(III)→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后1/3 →大脑皮质中央后回 深感觉、精细触觉纤维进入脊髓后先在同侧脊髓后索上行至延髓薄束核、楔束核(II),换神经元后交叉至对侧 (II) (II) (I) (III) 【解剖和生理功能】 后索:内侧为薄束,来自腰骶段纤维。外侧为楔束,来自颈胸段纤维 脊髓丘脑束:外侧传导来自下部脊髓节段感觉,内侧传导来自上部脊髓节段感觉 临床意义:髓内与髓外病变的定位(颈段病变举例) 二、脊髓内感觉传导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征信简版电子版PDF个人信用报告最新版2024年可编辑带水印模板.pdf VIP
- 企业数字化转型框架及步骤(咨询).pptx VIP
- 针-板电极下针尖曲率和铝箔尺寸对放电机理的影响.pdf VIP
- 因式分解法解二元一次方程.docx VIP
- 2025年陕西省九年级中考考试语文真题试卷(中考真题+答案).docx VIP
- T_CPIA 0052-2023 光伏组件接线盒用模块二极管.docx VIP
- 各类酒店工程造价估算((完整版)).doc VIP
- 10J301 地下建筑防水构造.pdf VIP
- 最新版军队文职人员招聘(司机岗)考试题库(完整版).pdf.docx VIP
- 储能技术-全套PPT课件.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