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流扩散与相质.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流扩散与相质

对流扩散与相间传质 * 一、对流扩散 (一)对流扩散过程 (二)对流扩散的有效膜模型 二、相间传质 (一)相间传质模型 (二)相间传质速率方程 1. 双膜模型的数学描述 2. 相间传质速率方程 3. 传质速率方程的讨论 三、三种传递的类比 (一)普朗特的混合长理论 (二)三种传递的相似性 (三)三种传递的类比式 1. 双膜模型 2. 溶质渗透模型 3. 表面更新模型 第二十六讲 对流扩散与相间传质 维残总版枕既驰驰毒侣委挚鬼扔染榜例炊术音介惨皑搞插倪窜桔跺罕参帝对流扩散与相质对流扩散与相质 一、对流传质(对流扩散) (一)对流传质过程 上面得到的分子传质速率方程,只适用于静止流体或伴有主体流动的流体,而实际传质设备中的流体总是流动的。如能联想到传热中采取强制对流会更进一步强化传热过程,那么可以预期流体的流动必然会强化相内传质。 运动着的流体与壁面之间或两个有无限互溶的运动流体之间发生的传质,习惯称之为对流传质。对流传质中既有分子传质,又有涡流传质。根据流体流动发生的原因可分为自然对流传质和强制对流传质两类;根据流体的作用方式由可分为流体与固体壁面间的传质及流体与流体之间的传质两类。工程上均采用强制湍流的方式传质。 等摩尔相互扩散 A组分单向扩散 静止或伴有主体流动的流体传质速率方程 僻麓歪姜资蠕硼氦板夺痛顶由剑犁证绥桑泉钢衷颜篆受砚婶她悦郧冀骄硕对流扩散与相质对流扩散与相质 对流传质通量 在湍流主体中 在层流内层中 在缓冲层内 刑撰尿趾林褒呈及酋皿辛碗上铲赦疡伤陶唱烦畏冈攘配联前肮刑檀隆息社对流扩散与相质对流扩散与相质 全部传质阻力都集 中在有效膜层内 模仿对流给热中的Newton冷却公式 (二)对流扩散的有效膜模型 捅杰替诚袒醋床方至挠催雅晒洋刹跨忍猩蚌邹报落斗接卑彼末扫贱资猿已对流扩散与相质对流扩散与相质 引入了有效膜模型后,使问题的描述形式得以简化,但问题并未最 终解决, 是一虚拟量,与 一样,很难确定,这使得传质 系数 不能从其定义式直接计算,而往往需采用与对流给热系 数 相似的方法,通过实验测定。由于气-液对流传质系数受两相流动的相互影响,而有交互作用,其实验测定要比对流给热系数的测定困难很多。这使传质过程的探讨转入相际间传质过程的研究。 二、相间传质 实际传质过程往往发生在相际之间。由于在两相界面附近的流体流动状况及传质过程非常复杂,难以观测和进行严格的数学描述此时,采用数学模型法是有益的。对考察对象进行分析简化,构成传质过程的物理模型,再用已有的理论和数学知识作出描述,建立数学模型。 勇洲跨鸡绢膜翻蛊越烟爹寡唁触杂项跟鸯横祷隐斥琴硬特刨酒均刺羞晒殿对流扩散与相质对流扩散与相质 (一)相间传质模型 相际间的三种典型对流传质模型 双膜模型:稳定的气膜和液膜-在膜内为定态传质-Whitman-1923 溶质渗透模型:液相内为非定态-表面暴露时间相等-Higbie-1935 表面更新模型:液相内为非稳态-年龄分布函数-Danckwerts-1951 1. 双膜模型 贬懈忌刀墩券言斩痒伎妆骂囚遂彝授鸦属宪蛹戮岭系持刨雁疹疡庚是屠踞对流扩散与相质对流扩散与相质 双膜模型的理论要点是: ①在气-液两相接触面附近,分别存在着呈滞流流动的稳定气膜和液膜。 溶质连续稳定地通过两膜,膜的厚度随流体流动状态而变化; ②气-液两相在相界面上呈平衡状态,即相界面上不存在传质阻力。如以低浓度气体溶解为例,则平衡关系服从Henry定律,即有 或 ,其中H为溶解度系数,单位随 c 和 p 的单位而定; ③膜层以外的气、液相主体,由于流体的充分湍动,分压或浓度均匀化,无分压或浓度梯度。 双膜模型通过上述假设把复杂的相间传质过程大大简化,并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但是人们在研究强化气液传质过程和提高传质设备生产能力过程中,已发现了该理论的局限性,如它没有考虑到气、液两相间的相互影响,认为相接触面固定不变,并且认为膜很薄,忽略了溶质在膜中的累积过程。这些假设显然与许多传质过程中的实际现象不符。此后,在双模理论的基础上,人们又不断提出了一些新 轧贾婴脸保亦袜泵汐还声盛领薯滞努甄与匝宋盾缩职丛战溶搏秉技旦聚拐对流扩散与相质对流扩散与相质 的理论,象溶质渗透理论、表面更新理论、界面动力状态理论等。 2. 溶质渗透模型 这一模型考虑了为上述膜模型所忽略的形成浓度梯度的过渡时间。希格 比(Higbie)在1935年指出这一过渡时间并不能忽略。例如在填料塔中,液体沿填料表面流过其交接处时,每隔一定时间θ0发生一次完全的混合而使浓度均匀化。故在流过每一个填料后,都要在液膜内重新建立浓度梯度,而流过一个填料的时间是相当短的。在θ0时间内,液相中发生的不再是定态的扩散过程,而是非定

文档评论(0)

mk80860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