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井防灭火设计2010.10.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矿井防灭火设计2010.10

4501 工 作 面 防 灭 火 设 计 设 计:徐兴华 审 核: 生 产 技 术 科: 安 全 检 查 科: 安 全 经 理: 生 产 经 理: 总 工 程 师: 二0一0年七月三十日 一、概况: 4501回采工作面为矿井四采区煤5层首采工作面,该工作面走向长1550m,倾斜宽118m,西接新柏井田边界保护煤柱,东接工业广场保护煤柱,工作面回风巷与上部3502工作面间隔离煤柱相接,下部未受采动影响。工作面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综合机械化放顶煤采煤法,运输顺槽沿煤层底板布置在924--975m水平,回风顺槽沿煤层底板布置在956—1001m水平。该面煤层倾角由西向东逐渐增大,煤层西翼厚东翼薄,倾角12°—18°,煤层厚度12.84—8.85米;其顶板主要为泥岩、油页岩,平均厚度为3.5---4.6米,为中等冒落性顶板,底板主要为沙质泥岩、砂岩互层,平均厚度为1.5---2.0米。 工作面为“U”型通风方式,风流经四采区运输下山-920车场-4501运输巷-4501工作面-4501回风巷-4501回风联络巷,将污风排入西三回风下山,设计风量788m3/min。煤层自燃倾向性等级为Ⅱ类,属自燃煤层,干煤吸氧量为0.78cm3/g。煤尘有爆炸性,爆炸性指数为30.17%。 二、工作面防灭火设计: 回采工作面防灭火采用注氮、灌浆、注凝胶、喷洒阻化剂和均压通风等综合防灭火技术。 (1)工作面采空区采用注氮为主,黄泥灌浆、减少漏风和加快推进度为辅的防灭火措施; (2)老塘侧采用插管注凝胶为主,插管注水、喷洒阻化剂、控制风量为辅的灭火措施; (3)工作面上下隅角采用马丽散、瑞米、黄土砌筑快速封闭墙封堵为主,洒水降温和控制风量为辅的防灭火措施; (4)巷道采用消除冒顶区浮煤和注凝胶为主,挖除高温煤炭和插管注水为辅的防灭火措施。 (一)、注氮:制氮设备采用地面固定式变压吸附制氮设备(制氮机型号:PSA-800),利用管路系统向4501工作面和煤巷高冒区输送氮气。地面制氮站设在压风机站附近。 1、设计依据: A、矿井年产量120万吨/年; B、综放工作面1个; C、氮气纯度大于97%; D、矿井年注氮量120万m3。 2、注氮方式: 矿井在不影响正常生产和人身安全时,可采用开放式注氮。火灾及其火灾隐患影响工作面的正常生产,或突然性外因火灾,或瓦斯积聚区域达到爆炸界限时,可采用封闭式注氮。 回采工作面采用随采沿下隅角埋管注氮,埋管为直径63.5mm的PVE管,并采用分段截管的方式向采空区氧化带注氨(每隔50米)。 工作面开采初期和终采撤架期间,或因地质原因,或因机电设备原因造成工作面推进缓慢,采用连续性注氮。 工作面正常回采期间,采用间断性注氮,即每天注氮量不少于3000 m3(4个小时)。 注氮地点应尽可能选在进风侧,或靠近火源。工作面注氮防火,注氮管口应处于采空区氧化带内。 煤巷高冒区采用插管注氮的方式进行。 注氮地点:回采工作面采空区、老空、封闭煤巷及煤巷高冒区。 3、采空区埋管 (1)3502采空区注氮管路必须双趟敷设注氮,即当埋管埋深达15---60米(氧化带)时对采空区进行注氮。 (2)双趟管路交叉埋设注氮,即第一趟管路埋深达45米时,即可在下隅角顺老塘埋入长度不小于20米的备用管路,当第一趟管路埋深超过60米时即可在下隅角将其截断,并利用三通接通备用埋管(已埋入15米)进行注氮。 4、参数计算 注氮防灭火惰化指标 (1)注氮防火惰化,即注氮后采空区内氧气浓度不得大于7%。 (2)注氮气惰化,即火区内氧气浓度不大于5%。 (3)注氮抑制瓦斯爆炸,即采空区氧气浓度指标小于12%。 注氮量计算 (1)按产量计算 QN=[A/(1440ptn1n2)]×(c1/c2-1) =[1200000/(1440×1.38×300×70%×60%)]×(20.6%/7%-1) =4.79×1.97 =9.32m3/min=560m3/h 式中:QN-注氮流量 m3/min    A-年产量t 取1.2Mt    t-年工作日 300    p-煤的密度 1.38t/m3 n1-管路输氮效率 取70%    n2-采空区注氮效率 取60%    C1-空气中氧浓度 取20.6%    C2-采空区防火惰化指标 可取7% (2)按吨煤注氮量计算: QN=5AK/(300×60×24) =(5×1200000×80%)/(300×60×24) =11.1m3/min=666 m3/h 式中:A-年产量t,1200000t    K-工作面回采率80% (3)按瓦斯量涌出量计算 QN=QCC/(10-C) =(700×0.02)/(10-0.1) =1.4m3/mi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