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方案.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山的那边》 教学设计方案 班级:2011教育技术学1班 姓名:李斯梅 学号:20112215011029 2013年10月12日 学习者分析 1、教学对象:初中一年级学生(12~14岁) 2、教学内容:初一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在山的那边》 3、教学目标:领会诗中重点生字词的含义并有感情地诵读诗歌,用心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意象“山”与“海”的象征意义,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学习者的一般分析: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此时,他们刚刚由小学踏入初中对初中的学习生活习惯还不太适应,本节课是七年级学生上的第一节语文课,孩子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渴望得到新同学的赞许,渴望得到新老师的鼓励,但学生学习的随意性较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耐心地指导和帮助,且应该给他们制定一定的学习目标,让他们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而本节课正是让学生有小学过渡到初中的一道门槛,这首诗以“山”和“海”为意象激励学生应从现在开始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在中学阶段,学生思维能力迅速得到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表现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 1 )通过假设进行思维。能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途径,经过一系列抽象逻辑过程来实现解决问题的目的。( 2 )思维的预计性。在复杂的活动前事先采取诸如打算、计谋、计划、制定方案和策略等预计因素。( 3 )思维的形式化。中学生思维成分中形式运算思维已逐步占了优势。( 4 )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明显增强。中学生能反省和自我调节思维活动的进程,使思路更加清晰、判断更为正确。( 5 )思维能跳出旧框框在情感方面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有不同的特征。初中学生自我意识逐渐明确;他们富于激情,感情丰富,爱冲动,爱幻想;他们开始重视社会道德规范,但对人和事的评价比较简单和片面;他们在对知、情、意的自我调控中,意志行为日益增多,抗诱惑能力日益增强,但高层调控仍不稳定。 学习需求分析 1、学习者现状: 学习者目前的学习状况:本阶段初一的学生刚刚从小学毕业,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和功底。学生会用工具书解决字词,并会结合语境分析理解词语,对诗中“山”和“海”的象征意义能准确把握,但对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不能理解,需要教师巧妙的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初一的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叛逆期,此时他们富于激情,感情丰富,爱冲动,爱幻想)”与“海”的象征意义和诗人表达出来的人生哲理。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在山的那边诗歌朗诵、生字词讲解、作者简介、诗歌背景介绍、诗歌内容具体分析、总结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和传达的思想感情、象征手法的讲解和运用、理解诗中“山”和“海”的象征意义、课后作业布置。 【教学重点、难点】会读会写并运用诗中的重点生字词,品味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理解诗中的意象“山”与“海”的象征意义,学习诗人对人生的思考所得到的启迪,领会本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总括图: 1、诗歌朗诵(内容见附件1): 听录音 学生自读 2、生字词讲解: 痴想(chī):发呆地想??????? 隐秘(yǐn):隐蔽,不外露? 铁青(tiě):青黑色,常形容人(矜持、恐惧、盛怒或患病时)脸色发青??? ?凝成(níng):凝结而成???????诱惑(yòu):引诱,迷惑?? 喧腾(xuān):喧闹沸腾??????漫湿(màn):润湿,浸湿??? ??一瞬间(shùn):一眨眼之间? 3、作者简介: 王家新,著名诗人,诗歌评论家,教授。1957年生于湖北省丹江口市。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大学期间开始发表诗作。1982年毕业分配到湖北郧阳师专任教,1983年参加诗刊组织的青春诗会。1984年写出组诗《中国画》《长江组诗》,广受关注。1985年借调北京《诗刊》从事编辑工作,出版诗集《告别》《纪念》。1986年始诗风有所转变,更为凝重,告别青春写作。1992年赴英作访问学者,1994年回国,后调入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任副教授。2006年被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聘为教授,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写作的代表性诗人。代表作《在山的那边》、《瓦雷金诺叙事曲》、《帕斯捷尔纳克》、《回答》、《乌鸦》、《游动悬崖》、《纪念》等。《在山的那边》是王家新在1979年写的一首诗,当时他还是一个从边远山区来到大学校园不久的学生。《在山的那边》起源于作者的童年经验,与他童年的挫折经验以及在这种挫折中日渐深沉的感悟和信念有关。诗中对“海”的向往,实际上是经历“文革”的青年一代对人生信念的向往与追求。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就要一次次战胜失望,不停地翻

文档评论(0)

KOtCDBGrkr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