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平装无线胶订线生产故障与质量控制
平装胶订线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将不同的书分堆放油墨,在质量管理上先做出样本书,质检人员签字后,按样本进行生产。质量控制不外两个方面:一是各工序的数据化、规范化;二是工艺设计和工作流程的管理。前者要求各工序实行规范操作,后者是制定工作流程和工序的操作要求。
在生产实践中80%的质量事故都因操作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造成的,20%是工艺原因及材料造成的知识产权,要使80%的事故消失在萌芽状态,必须了解技术要求。
1.胶订生产中的故障
1)圆背
书夹子中书位高及书帖闯齐台太低,书帖伸出应控制在11mm~12mm,应提高托实板位置;起槽刀太高,应降低起槽刀盘位置网络出版,书帖凹槽深度控制在1.0mm以内。
2)斜背书
胶温过高,在落书时书背未固化而落斜,根据纸质及季节变化调节胶温,一般控制在160C~180C;机速过快,应使用固化时间短的胶艾司科,并降低机速;书夹子开口过大,调到书帖厚度为15mm,同时调窄落书过道、挡杆。
3)书本订口、切口部分不成矩形
应调节托实板与夹书器的平行度和垂直度,使书背订口上下一致。
4)封面粘坏
上封滚筒上有野胶,粘住书封面评奖,成型机构下底板粘胶,两侧夹紧板有胶粘住封一、封四,所以经常清除余胶,使用甲基硅油预防野胶;背胶轮上胶时间过长,产生野胶CTP,应微调上胶时间,尽量不产生野胶并适度降低胶温。 绿色印刷
5)书封面褶皱或错位
书夹子中书位过高,应提高托实板位置;起槽刀太高应降低起槽刀盘位置;胶水温度太低应提高胶温;匀胶棒留有胶水,应调整匀胶棒刮胶板间隙使其为零,并检查匀胶棒内加热管工作状况;装订速度过快商业轮转在中国,应调低机速及延长干燥时间后再裁切。
6)杠线
书帖闯齐台太高或书夹子中书位低,应降低托实板的位置;起槽刀太低,应提高起槽刀盘位置;托实机构侧面夹紧力太大,应向外适量调节侧夹紧板位置。
7)气泡或蜂窝状胶膜
书夹子中书位高及托实板太低,应提高托实板位置;背胶温度太低或匀胶棒温度太低模切烫印压痕,测量后提高温度。
8)书背裂口或挤压过度
书夹子中书位低,应降低托实板位置;上封滚筒压力过大,保证上封滚筒与书夹体底平面间距为9mm,上胶轮上胶过多,将上胶轮与刮胶板的间隙调至0.2-0.5mm;上胶轮过高造成压力过大CTP,保证上胶轮与书背面接触,能顶开书背,使胶少量地渗入书页。
9)书前头劈开或翻边
铣背刀刃口钝化,应把刀刃磨锋利并经常去掉粘胶,最好不用该机进行返修书加工;铣背刀支撑盘调节不当乐凯二胶,应重新调整。
10)散帖
铣背深度不够;起槽的凹槽深浅不当、槽距不当,使糟深7.0mm左右,间距在5—10mm之间;热熔胶温度过低,缺乏流动性和渗透性,粘接不牢组合印刷,应按纸质提高胶温;热熔胶选型不当,应选择与纸张克重规格相当的热熔胶,对保存价值高的铜版纸书,避免用热熔胶工艺装订,采用先锁线后上胶的方式利通,防止散帖。 数码印刷
11)书背中间部分不平整
书本在下落时落差过大,在小联板上打出凹槽;胶温过高使书背在上胶时厚薄不匀;起槽不光洁、纸毛未掉、背胶无法平整;铣背刀不锋利、刀刃角度不对或与靠板间隙过大,造成铣背不光洁,上胶后不平整;托实板位置太低等。
13)宽书背
起槽刀支撑板没和书夹子对齐;上封滚筒过高,对书背形成压力过大;背胶上胶轮过高包装安全,使胶渗入书页之间;书芯松散未捆紧等;铣背不光洁、毛糙。
14)楔形
上胶轮与书夹体底平面间距过小,应降低上胶轮位置。
15)胶膜不均匀
侧胶和底胶装置高低及里外位置没调好;上胶轮与刮胶板、匀胶棒与刮胶板间隙调节不当,应重新调整;匀胶棒与书芯距离不准,匀胶棒加热不好,匀胶棒与书背不平行等。
16)楔形胶膜
匀胶棒与书夹体底面不平行;托实板与书夹子底平面不平行印前设备,应重新调整。
17)胶层有空隙
背胶装置中胶太少,应保证加胶量;胶水温度太低,应控制好胶温。
18)书帖书封面定位偏移
书封面输送导轨链没有对齐,应使每一对拔块平行并与侧规垂直;上封滚筒略低,封面与书背吻合不实裁切,托打后使封面复位。 软包装
19)封面粘接不牢
机速过快,胶的开放时间长,应使用与机速配套的热熔胶;少量掉封面次品书未清除;书背起空,托实机构调节不当,托实压力太小CTP在中国,应加大;胶层过薄,粘接不牢,应加厚背胶及侧胶胶层。
2.分切问题
1)上下联不一致
应使分切刀对准分切线,使上下联两本书基本一致。
2)左右歪斜
送书过程中两推块的平行线与中刀不垂直或轨道过窄产生歪斜;进本压板两边压力不一致或过轻;分切不断或毛边严重,应勤换底板及对分切刀片进行刃磨。
3.三面裁切问题
1)裁切后成品书上大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