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教育要讲清基本学理问题.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诚信教育要讲清基本学理问题

诚信教育要讲清基本学理问题   人类自从需要运用道德调节社会生活以来,一直将诚与信作为评判社会道德风尚和个体道德人格的第一标准,高度重视关于诚信的道德教育与宣传。这使得诚与信成为最重要的道德范畴,诚信教育成为最重要的道德教育领域 中国社会实行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其中包括人在思想道德方面的巨大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包括以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为主要标志的“道德领域突出问题”。面对这种情势,思考诚信教育问题不仅有助于更好地开展诚信教育、推动社会的道德治理,更关乎青少年健康成长。道德教育的大量事实表明,有效开展诚信教育需要讲清三个基本学理问题 一、“诚”“信”本义及其逻辑关系 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诚信教育中,一些老师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老实人”或“老好人”的意义上讲诚与信的涵义,有的甚至将人应当具备的诚信品德与不善言谈、不苟言笑之类的个性特征相提并论,混为一谈。这表明,诚信教育中存在不能辨析和把握诚与信的本义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理问题。因此,开展诚信教育应当首先注意讲清“诚”“信”本义及其逻辑关系问题 讲清这个学理,有必要先简要说明伦理与道德这两个相互关联的概念,摈弃“伦理就是道德”的传统观念。在中国伦理学和道德教育领域,过去长期存在不能区分伦理与道德的学理界限,以为“伦理就是道德”。近十年来,一些学者针对道德教育存在的低效、无效乃至负效的情况,持续反思和辨正“伦理就是道德”这一基本学理问题。其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将人类社会复杂的社会关系划分为“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两种基本类型。伦理就属于一种特殊的“思想的社会关系”,其特殊性表现在伦理之“伦”是反映不同“辈分”(伦,辈也)和“身份”(伦,犹类也)的人们之间的“思想的社会关系”;伦理之“理”则是应维护和优化不同之“伦”的需求而设定的国家意志和社会理性,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价值准则不过是其中一“理”,并非伦理所需之“理”的全部。除了道德之“理”以外,维护伦理之“理”尚有政治、法律和心理方面的。因此,以为“伦理就是道德”是违背两者之间实存的学理逻辑的。伦理与道德之间,前者是本,后者是用,是为维护和优化伦理关系而被特定时代的人们创设的。任何社会要求人们“讲道德”的目的,其实都不只是为了“讲”道德,而是?榱伺嘌?“道德人”的人格以维护和优化特定的伦理关系。否则,“讲道德”就易于脱离维护和优化“思想的社会关系”之伦理需求,误入形式主义的“讲道德”企图。诚信教育与其它道德教育一样,旨在促使受教育者具备诚实守信的道德人格,能够在“心心相印”和“心照不宣”“同心同德”和“齐心协力”的意义上维护人们相互之间的诚信伦理关系,使之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精神家园和国际最重要的文化软实力。[1] 立足诚与信的伦理关系讲清诚与信的本义,可以通过三种视角来考察:其一,基于自我(“自”与“我”――“两个不同的自己”之间,意指伦理的自我认知和悦纳心态)的伦理关系来考察,诚的本义是真、实,不自欺、不自隐、不虚妄,对此能“心知肚明”。《左传“诚”疏曰:“诚,实也。”今人常说的真诚、实在、诚实等,皆属于此种涵义。在中华文明早期,诚的本义还含有宗教崇拜情绪的意思,与敬相同,意指虔诚、恭敬的道德态度和情绪,故尔《礼记“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的道德要求。基于自我视角看信,信的本义是守,即《易“信,志也”,《易“信以发志也”,主张不卑微、不放弃,属于自尊和自信的道德人格和意志品质范畴。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本义说的就是信。其二,基于人我关系来考察,诚是忠、恳,即忠诚、诚恳之义。信的本义是用,即信用和信守,与人的“第二生命”之信誉与名誉相关。《易传“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其三,基于群(包括国家与社会)我关系来考察,诚的本义是“一”, 即所谓“诚者,一也”,强调“诚是天理之本然”“人道之当然”(《中庸》),特指“说一不二”的立身处世原则,亦即孟子说的“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色,指称一种超越现实的伦理精神和道德态度。在中国伦理思想和道德学说史上,诚与信的本义都发生过一些变化,但它们的本义之基本学理精神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遵循了语义学所主张的一贯性原则,由此而成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良的社会道德要求和个体美德 讲清诚与信的逻辑关系,可以从两种向度展开。一是从语义学的向度,要看到诚与信的语义是相通的,差别仅在于语形不同。《说文解字》曰:“诚,信也,从言成声。”又曰:”信,诚也,从人从言。”二是从做人与做事的向度,要讲明诚强调的是做人要真心实意、表里如一,做事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信强调的是做人要信守诺言、言行一致,做事要注重实效、讲究信誉。概言之,诚强调的是做“道德人”的“里子”之真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