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主动式AF 自动对焦技术原理
自動對焦 2008/11/18 AF 係 Automatic Focus? 自動對焦的英文縮寫。 指相機以特定區域(一般指中央,但現在的系統已經可以指定在觀景窗內看到的任何一點角落),進行測距、進而調整鏡頭形成焦點,使照相機內的影像看起來清晰之設計。 相對於 MF 手動對焦,AF 已經成為現代相機科技的標準用語。 全世界第一台 AF 35mm相機Konica C35 AF 照相機自動對焦系統的可以追溯到60年代。 1963年,Canon公司曾在西德的科隆博覽會(Photokina)上展出一架具有自動對能力的照相機原型,這個時期的 AF 技術仍相當原始,雖然 AE 自動曝光技術已經逐步成熟,但對焦能力還是不良。 1974年,Nikon公司也推出了一款具備自動對焦能力的原型機;但其設計仍十分仰賴機械結構,體積大、反應慢是最大的缺點。 1975年,美國的Honeywell公司才發表了具有實用價值的自動對焦元件 VISITRONIC AUTOMATIC FOCUSING SYSTEM,又稱爲 VAF系統。 1977年日本小西六寫真工業公司,也就是後來 Konica 有限公司的前身,向美國購買了這套系統改良專利權,而于同年11月製作出了世界上第一架自動對焦照相機 柯尼卡 C35 AF,成為世界上第一款有自動對焦能力的相機。 第一代 AF 自動對焦技術原理(被動式) 兩組感測器或 CCD, 其中一組為對照組。 當兩組的反差都顯示正確,代表對焦完成。 Konica C35 AF 是第一架實用的AF 135傳統照相機,應用 Honeywell 公司生産的自動對焦元件,屬於第一代被動式自動對焦技術。 這個技術的基本原理是以分析來自景物主體的反光為參考指標。 KONICA C35 AF 的 VAF 自動對焦系統是在兩個測距窗後置有一個的三菱鏡,三菱鏡負責折射光線到兩個反光鏡上,這兩個反光鏡又會將影像光線分別投影兩個位於機底的影像感測器中。 影像感測器是由感光半導體(類似 CCD)和積體電路所組成的小型電腦。 感測器藉由影像的明暗,也就是反差來分辨影像的內容。 在相機進行對焦的過程中,其中一組反射鏡片固定不動,其影像自然固定不變成為對照組。 另一反光鏡片則前後移動,這個鏡片的移動量透過小型電腦的計算,直接反應在鏡頭的鏡片移動上。 一旦兩側的影像感測器都得到相同影像內容時,自動對焦完成,也代表鏡頭鏡片的移動量已經達到正確的對焦位置。 自動對焦方式優點在於相機自身不需要發射系統,因此耗能少、成本低,分光系統簡潔,有利於小型化。 在室外陽光充足時使用能夠充分的自動對焦,甚至在逆光下或是對焦遠處景物,只要有亮度,這套系統通通都能完成對焦。 由於該系統主要是接受外來光線的,學理上稱其為『被動式』AF系統。 當光線過暗或主體反差太低時,VAF 是無法工作,加上對細線條的主體(例如:電線杆),VAF的自動對焦也較困難且精度不高(最近1.1公尺至無窮遠)。 傻瓜相機、低階的數位相機往往無法提供精確的微距拍攝能力,原因也在此。 在室內拍攝亮度不足的問題,後來的傻瓜以及數位相機,多採用了『輔助對焦燈』這樣的設計,來補強光線不足時的困擾 。 主動式 AF 自動對焦技術原理 被動式 AF 系統的缺點,特別是當現場的照明光線比較暗或主體本身的反差太小時,AF 就無法精密測距。 被動式系統對焦所需時間太長,反應太慢。 為了解決室內光源照明不足的問題,部分相機開始具有投射對焦輔助燈的能力,甚至稍後也有廠家推出具有紅外線照明的機種。 真正的主動式對焦系統,在 1978年美國Polaroid 也就是以即可拍照相機成名的公司),首次推出了具有超音波自動對焦功能的照相機 SX-70 Sonar AF。 首次有照相機採用了『主動式』AF系統,利用照相機本身發出超音波信號,測量從主體來回的信號時間差,從而得到正確的距離參數。 『主動式』的優點是完全不受環境光線影響,也不會因為主體本身的反差條件而影響對焦操作,甚至能在黑暗的情況下工作。 1979年11月,日本 Canon 則推出了第一部用紅外線測距的自動對焦照相機 AF35M,其工作原理與超音波AF系統相似。 主動式 AF 補強了被動式的缺點,但是確也產生了更多的問題。 初期的超音波或紅外線發射距離太短,無法滿足專業相機長焦段的需求,又不能太近所以連帶的影響微距的使用。 不能透過玻璃工作(因為玻璃會把主動信號反射回來,相對的被動式就沒有這個問題),而對具有吸收紅外線能力的主體也會得出不正確的測距結果。 初期的主動式 AF 系統還是停留在35mm 的傳統傻瓜相機上。 在機身前方開闢自動對焦窗,我們也稱這種相機為『雙眼相機』,對照可以交換鏡頭的『單眼相機』作為區別。 單眼135mm AF 自動對焦技術(鏡頭對焦技術的先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