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陈延熙教授的学术思想开辟了果树病理学新天地.docVIP

管理-陈延熙教授的学术思想开辟了果树病理学新天地.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营销研究A60--植态所--陈延熙教授的学术思想开辟了果树病理学新天地

陈延熙教授的学术思想开辟了果树病理学新天地 中国农业大学 植物生态工程研究所 (2014年2月15日) 一、陈延熙教授是我国果树病害研究先驱者 新中国成立前,我国果树病害研究由学者在各地进行。新中国成立之后,由政府出面,集中力量研究,应属苹果树腐烂病防治研究。上世纪三十年代,主要研究作物以蚕桑、烟草、棉麻、食用菌类为主,这些作物有人出钱,支持研究。正径八百果树病害研究有文献正式记载的是1927年,林东亮“桃褐腐病防除试验报告”,发表在农学杂志3(6)1-26;韩毓明1927发表在博学杂志1(1)12上的“柑桔亦衣病”;1929年文毅然在美国康斯维星做的论文“苹果疱痂病菌精子和受精系性行为;戴芳澜1929年“花红苹果绣病及其防治法,科学13:1463-1480;1930年以后,至1950年前,果树病害研究一般症状描述和病原菌的鉴定外,在发病规律和防治方向,有不少突破,例如:1941年魏景超对苹果轮纹褐腐病的研究;1936年周家炽对白梨果实褐班病研究;黄亮等对柑桔病害的研究,包括陈其儤“潮柑黄龙病研究报告”1943年;其他应提到1934年戴芳澜、周家炽对石榴干腐病研究,以及1934年俞大绂对貯在藏中及市场上果实之病害的研究。 陈延熙教授有关果树病害研究,最早文章“谈苹果树腐烂病的刮治问题”,发表在“农业科学通讯”1951年第六期。这篇文章应该是这样背景下出炉的: 20世纪40年代未至50年代初,我国当时的苹果主要产区辽南地区,由于受国内战争影响,果树管理荒疏,再加上1947-1948冬季苹果树又遭受冻害,苹果树腐烂病大流行。俞大绂、陈延熙二位前辈应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邀请1950年赴灾区,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体会,陈延熙教授写了这篇文章。 陈延熙教授从此开始,果树病害的研究伴其一生。陈延熙教授“植物病理学十批判”很多理念就产生于果树病害的研究,反过來果树病害的研究,又丰富了陈延熙教授对植物病理学创新发展。本文除了陈策、唐欣甫等学者的文章外,主要资料来自“微生态学及其事业资料汇编”第一至第八集,以及“纪念陈延熙教授百年诞辰文章汇总”。本文也是在陈策、唐欣甫二位学长紀念陳延熙教授百年诞辰文章基础上,将陈延熙教授果树病害研究资料进行汇总,供各级领导和各位同仁在纪念陈延熙教授百年诞辰专题研讨时作为参考资料。 二、植物体自然生态系 1978年10月,陈延熙先生在阳朔中国植物病理学学术研讨会上做了主题报告。报告提出了“植物体自然生态系”的全新理论,指出:在自然界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植物不是单纯的个体,而是与生存在植物体内、体表的多种微生物组成的稳定的生态系。植物体内、体表生存的微生物是与植物体共同进化的。当植物体内各种原因、稳定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后,植物体正常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生命活力降低,植物体内、体表的某些微生物乘机生长、繁殖,对植物细胞、组织、器官造成危害,产生各种各样的为害症状。其中某些微生物成了致病菌,在各种植物上造成了名目繁多的病害。先生指出:病原菌的出现及由病原菌引致的植物病害,不应简单的看做是病原菌单方面肆虐,应该看做是植物体自然生态系平衡遭到破坏后出现的结果。 先生指出:要给病原菌“平反”,要学会与病原菌和平共处,因为这些病原菌本是植物体自然生态系的常住“居民”。 陈先生经常举苹果的例子,说明病原菌起源生态观。病原菌是苹果自然生态系成员,对自然界发展进化是有功的,应于“平反”。类似的例子在纪念陈延熙百年诞辰的文集、文章都有表述。我们想再强调一次。 早在万年之前,苹果物种就存在了。不过,苹果果实当时很小,味道又酸又涩。秋季来到,小小的苹果落满一地,随之被落叶覆盖住,经过一冬温度升高,苹果果实“病原菌”开始活动,苹果果实“发病”,这些“病原菌”将苹果果肉烂掉,让种籽接触土地,吸收水份,接受阳光,开始发芽。在这过程中,种子“病害”、苗期“病害”、土传“病害”将大量的种苗“淘汰”。剩下极少数的种苗,表现得比它的祖先对自然界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它们将苹果物种得以繁延、进化。陈先生常强调:“没有这些‘病原菌’,我们这世界还成为一个世界吗?”。 先生指出:当时,因人为因素植物体自然生态系遭到破坏后,数种或某种微生物发展成优势种群、危害植物体的生命过程。引起植物体自然生态系破坏的因素,是人类活动、气象、环境的变化。人类活动包括:偏施速效氮肥、滥用植物生长激素、滥施农药、片面追求不切实际的高产、一些错误的农技措施、错误的经营管理。尤其近来农业片面与扩展的关系以及温度、树皮水份、苹果树负载量对差异)1948~1949年,当时的苹果产区辽东和辽西暴发了苹果树腐烂病,死树140万株、年产减少5亿斤。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邀请北京农大俞大绂先生、陈延熙先生赴苹果产区调查腐烂病大范围流行

文档评论(0)

roven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