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世纪接班人素质培中养
新世纪接班人素质培养
(34)
美学素质培养
第一章美的概述
《庄子》有一则寓言,说的是春秋时代越国丑女东施效颦的故事。“颦”
就是皱眉之意,东施相貌十分丑陋。她的邻里住着名闻遐迩的大美人西施,
这使她非常羡慕,想学西施的一举一动,以使自己也美起来。西施有一种心
痛病,常常痛得她皱起眉头,走路也用手扪着心口。这样一来,倒平添了她
的妩媚,街坊邻里的人见了她这模样,就更加怜爱她了。东施看在眼里,于
是也学了起来,走在路上,皱起眉头,用手捧着心口,现出一副苦相。谁料
效果适得其反。使她显得更丑了。有钱的人见她这副模样,赶紧关门闭户。
穷人见她这副模样,吓得立即拉着妻儿远远地躲开。于是,“东施效颦”就
成了千古笑柄。其实,细想起来,这是不够公允的。固然,东施只知西施这
样美,而不知其为什么美。她显然犯了一个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错误。
她不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搬硬套地摹仿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但她爱美之心,
求美的渴望,实在是无可厚非的。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类在漫长的社会实践中,在与大自然的关系之
中,逐渐地培育着人类自身感受美的能力;在发现自然对象美的同时,建构
起人类关于美的观念。在审美中产生的精神快意又培植了人类求美的渴望。
可以说,人类爱美之心是在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渐生成和发展的。人类学家发
现,旧石器时代先民使用贝壳、动物尖锐的牙齿、骨珠、石珠等串成项链,
以装饰自身。尽管蒙昧时代人们的这种装饰,还带有诸如护身符之类的意念。
但不管怎样,这毕竟是先民爱美之心的一种原始形态。普列汉诺夫1在他的名
著《没有地址的信》的第一封信中,转引并分析过这样一个例子:“北美洲
西部的红色人种非常喜爱用当地最凶暴的野兽——灰熊的爪做装饰品。红种
人的战士认为,灰熊的凶暴和大胆会传给爪做作装饰品的人。由此可见..。
这说明,在这些尚处于狩猎时代的原始部落的红种人那里,尽管在他们美好
的观念中,还夹杂着许多复杂的观念,但其中求美的愿望是不容置疑的。随
着生活的发展,人类美的观念也不断丰富,对美的渴求也愈加强烈。到了文
明时代,可以说,凡有人群的地方,都有人们对美的渴望,凡有人生的地方,
便有对美的追求。
孟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②我们还可以
补充说:食常饱,必求美;衣常暖,必求丽。这是人之常情。
人类对美的追求,是从美化自身开始的。民间有一个谚语,叫“人丑用
衣培,髻丑用花傍。”又说“三分人才,七分打扮,”尽管这是夸大之词,
但说的正是人们意识到服装头饰等,对人类的美化的重要作用,也可以看作
1 ①普列汉诺夫(1856-1918 年):俄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
的人。该段引文出自《论艺术》(生活、谈书、新知三联书店1973 年版)第10 页。
② 《孟子·尽心篇》。
是人们审美意识的一种体现。但人类还不满足于这种外在美化的追求,随着
社会的发展,逐渐地形成了人的内在美化的意念;进入文明时代之后,更加
重视人的内在美化的意义,在战国时代,孟子说到人美时,就提出了“充实
之谓美也”的主张。孟子有一个学生叫浩不害。一天,他向孟子请教乐正子
是一个怎样的人。孟子回答:(乐正子)是一个善人,是一个信人。不害又
问:什么叫善人?什么叫信人?孟子笑道:“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
充实之谓美也。”在孟子看来,“人之初,性本善。”显然,这里“善”的
含义是仁,即爱人之意。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所有的欲望都在美这种人性范围
许可之内,并无非份之想,就可称之为“善”人。如果他的行为也信守美的
原则,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他就是一个“信人”了。如果这种善
和信完全贯串在他的思想品德以及一切行为之中,那么,他就可以称之为美
的人。孟子把人的品格行为分成善、信、美、(伟)大、圣、神六等,“美”
在其中。“美”以善、信为基础,可见孟子将人的内在美放在人的自身审美
化的首要地位。今天,人们强调心灵美和行为美,把心灵美和行为美提到人
的审美化建设的首位,也可以说是对这种优秀的美学传统的弘扬吧。
人对美的追求和钟爱常表现为一种对审美的主动的渴望。当渴望的审美
条件一旦出现,便情不自禁地欣赏。汉代有一首乐府诗,就描述了这样一的
情景。一个叫罗敷的美女,当太阳刚在城的东南方露面的时候,便出去采摘
桑叶。她“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如此姣
姣美人,使得所有见到她的人都不自自地被她的美所吸引。乃至“行者见罗
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
相怨怒,但坐观罗敷。”①无独有偶,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亚特》也有类似
的描写,说的是当著名的美人海伦在城墙上出现之时,正在参加元老会的老
人们竟被她的美丽惊呆了,一个个都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目瞪口呆。这种
对美的一见倾心,在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