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无心插柳柳成荫-体外膈肌起搏器诞生经历
V E R i T A S
维 尔 医 疗
“无心插柳柳成荫”
--《体外膈肌起搏的临床应用》读后感
毛衣理
广州维尔医疗科技公司CEO/首席科学家
我手捧带着油墨余香的陈家良、张红璇教授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体外膈肌起搏的临床应用》专著,作为“体外膈肌起搏器(External Diaphram Pacer, EDP)”的发明人之一,心潮澎湃,浮想联翩。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陈家良教授每次与我笑谈EDP的诞生时,总是说这是一次“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发明创造经历。是啊,我回放当年捡起那柳枝,插在医学科学的大河边的情景,往事历历在目; 我仿佛再次听到了那树枝在湍急的水面上划动出天籁之声,那声音分明是在人类思维灵动中迸发出来的。
1986年我在中山大学康复医学专家卓大宏教授的指引下,开展“功能性电刺激”应用于偏瘫、截瘫的研究并颇有成果。这期间我大量细读了国外上千篇相关英文论文的原文。有一天我忽然觉得可以将该技术尝试应用于呼吸疾病治疗,因为有文献报道电刺激膈神经可以改善四肢瘫痪患者的通气功能。恰巧在上班的路上遇到了呼吸科的谢秉熙教授,便与他一起萌生了利用功能性电刺激方法体外刺激膈神经从而引起膈肌收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想法。随后我们夜以继日地研制出第一台无创、便捷并符合呼吸节律的功能性电刺激器,联合了陈家良教授等呼吸科和生物医学工程教研室团队,在肺功能室展开了体外膈神经刺激部位探讨、电刺激下潮气量和血气变化分析和在X光下膈肌运动的研究并将这种功能性电刺激器和治疗方法命名为“体外膈肌起搏器”和“体外膈肌起搏临床应用”。 这一成果申请了发明专利并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和中山医科大学学报上发表了几篇标志性论文。
1987年8月著名呼吸疾病专家钟南山教授任这一项目成果鉴定会的评审副主任,鉴定认为仪器的数理模型和原理简便合理,设计和研制成功是国内首创,为国内先进水平;建议更精确控制刺激输出量和进一步扩大临床验证。八年后钟南山教授和他的研究生发表了这方面临床应用适应症的文章。
1988年我们将该科研成果转让给广州开发区属下的工厂,由练洪深工程师等人转化为医疗仪器,成为广州开发区第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销售到医院。20多年来全国有千余家医疗机构临床应用体外膈肌起搏器并治疗10万余次病例,尚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报告和投诉,论著或报告多支持体外膈肌起搏器的方法和观点,亦有不少有益的创新发展和宝贵的经验。20多年来体外膈肌起搏器也经历了型号的更新换代和生产、销售体制变更带来的起伏变化。
1989年我本人在这一项目中荣获了广东省重大个人科技奖。我以这方面的科研论文参加了88年日本国生物医学工程年会的国际会议,考上了东京医科齿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生并获得了日本政府的全额奖学金,师从日本著名的生物医学工程专家石田名允教授;随后留美深造,师从麻省理工学院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系世界著名的神经科学专家Bizzi教授,由此经历了我的漫长留学和在美国的工作之路。。。。。。
20多年前在医学科学河堤边插上的柳枝如今已长成枝繁叶茂的柳树。而随风飘落在河面上的柳叶,又一次被新一代的中国医学科学工作者们拾起。这本新书还收录了广东省人民医院张红璇教授领导的团队将体外膈肌起搏技术应用于医院重症监护室ICU的案例。机械通气对呼吸衰竭患者度过危险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其影响具有双面性,机械通气的长时间应用又可诱导膈肌功能不全(VIDD),有20%-25%的患者遭遇撤机困难,用功能性电刺激防治VIDD或许是途径之一。我作为近年已回国工作的海归,也参与了他们研究团队的“一种体外膈肌起搏与呼吸机协同送气的方法及其装置”发明专利的设计和申请,目前该专利于2014年年初获得国家专利局的批准。
温故而知新。21世纪的医学仪器,已进入全面个性化诊疗的新历程,体外膈肌起搏器正融合新的科技,向着微型化、穿戴式、多功能救治等方向革新。
我们将会看到柳叶上的水珠映照着新的朝霞。
我们愿呼吸病患者在这片柳荫下早日康复。
于2014-7-8广州国际生物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