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例题计算资料
第三章 例 题 【解答】 例 地基中某一单元土体上的大主应力为430kPa,小主应力为200kPa。通过试验测得土的抗剪强度指标c=15 kPa,? =20o。试问①该单元土体处于何种状态?②单元土体最大剪应力出现在哪个面上,是否会沿剪应力最大的面发生剪破? 例题 某工程地基勘察中测得原状土的天然密度ρ=2.0g/cm3,含水量ω=10%,相对密度ds=3.0,要求绘制该地基土的三相草图,求出三相草图中的各相,并求出孔隙比e,孔隙率n,饱和度Sr,饱和密度ρsat,饱和容重γsat,干密度ρd,干容重γd,浮密度ρ',浮容重γ'等物理指标。 解:绘制三相草图,计算三相草图中的各相的物理指标: V ma mw ms Vs Vw Vv 固 相 液 相 气 相 Va m 体积V(cm3) 质量M(g) (1)、设VS=1.0cm3 (2)、由ds=ms/VS×ρw=3.0,则ms=3.0g 由ω= mw/ ms=10%,则mw =0.3g,ma=0,Vw=0.3 cm3 总上:m= ma +ms +mw=3.3. 由V= m/ρ=1.65 cm3,则Vv=0.65 cm3 (3)、计算其余的各个物理指标: ①、e=Vv/ VS=0.65 ②、n= Vv /V=39.4% ③、Sr= Vw / Vv =46.2% ④、ρsat =( ms+ Vvρw)/v=2.21 g/cm3 ⑤、γsat=ρsat×g=22.1KN/m3 ⑥、ρd = ms / v=1.82 g/cm3 例题 某工程地质柱状图及土的物理性质指标如图所示。试求各土层界面处自重应力,并画出自重应力分布图: 解:由土的自重应力得: (1)、填土层底:σcz1=γt× h1 =15 KN/ M2 (2)、黏土层底: σcz2=σcz1+γ2'× h2 =15+(18-10)×2=31KN/ M2 (3)、淤泥层底: σcz3=σcz2+γ3'× h3 =31+(17-10)×3=52 KN/ M2 (4)、不透水层层顶: σcz3'=σcz3+γw× (h3+h2) =52+10×(2+3)=102KN/ M2 (5)、不透水层底: σcz4=σcz3'+γ4× h4 =102+20×4=182 KN/ M 某厂房柱下单独方形基础,已知基础底面积尺寸为4m×4m,埋深d=1.0m,地基为粉质粘土,地下水位距天然地面3.4m。上部荷重传至基础顶面F=1440kN,土的天然重度?=16.0kN/m3,饱和重度? sat=17.2kN/m3,有关计算资料如下图。试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基础最终沉降。 3.4m d=1m b=4m F=1440kN 50 100 200 300 0.90 0.92 0.94 0.96 e σ 分层总和法计算 1.确定分层厚度 每层厚度hi <0.4b=1.6m,地下水位以上分两层,各1.2m,地下水位以下按1.6m分层 2.计算地基土的自重应力 自重应力从天然地面起算,z的取值从基底面起算 z(m) σc(kPa) 0 1.2 2.4 4.0 5.6 7.2 16 35.2 54.4 65.9 77.4 89.0 3.计算基底压力 4.计算基底附加压力 3.4m d=1m F=1440kN b=4m 自重应力曲线 附加应力曲线 5.计算基础中点下地基中附加应力 用角点法计算,过基底中点将荷载面四等分,计算边长l=b=2m, σz=4Kcp0,Kc由表确定 z(m) z/b Kc σz(kPa) σcz(kPa) σz /σc zn (m) 0 1.2 2.4 4.0 5.6 7.2 0 0.6 1.2 2.0 2.8 3.6 0.2500 0.2229 0.1516 0.0840 0.0502 0.0326 94.0 83.8 57.0 31.6 18.9 12.3 16 35.2 54.4 65.9 77.4 89.0 0.24 0.14 7.2 6.确定沉降计算深度zn 根据σz = 0.2σc的确定原则,由计算结果,取zn=7.2m 7.最终沉降计算 根据e-σ曲线,计算各层的沉降量 z(m) σz (kPa) 0 1.2 2.4 4.0 5.6 7.2 94.0 83.8 57.0 31.6 18.9 12.3 16 35.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数字出版概论课件陈丹第一章数字出版及其发展历程;第二章数字出版研究及其学科体系.pptx VIP
- 2023-2024学年初三化学上学期第一次月考.docx VIP
-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名家散文阅读(汪曾祺)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VIP
- 2025凉山州继续教育公需科目满分答案-《网络数据安全管理条列》解读.docx VIP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英语重点短语循环默写清单(1-3组).pdf VIP
- 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现代文阅读(小说+散文)60篇刷题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 VIP
- 九年级英语全一册200组重要短语默写.docx VIP
- 英语高考核心高频688词汇 .pdf VIP
- 2025凉山州继续教育公需科目满分答案-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助力创新驱动发展.docx VIP
- 三年级小学硬笔书法教学计划和设计教案.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