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跨国公司中国重组奥秘【精品资料】
跨国公司中国重组奥秘跨国公司为何中国重组?——跨国公司中国重组的动因、特征与挑战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孙菊茹 周翊南北大众重组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李剑阁诺基亚中国合资企业四合一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顾建兵治理:跨国公司VS本土大型企业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李维安 吴先明跨国公司中国投资战略调整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来源:东方企业家 作者:王志乐上海通用陈虹:中国汽车跨国公司谁整合谁 日期:7/20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程远五大跨国公司中国遇险 日期:7/20 来源:商务周刊杂志
记者/王青笠 “一招棋错、满盘皆输”,通常是在高手对弈中发生的情况。因为在错综复杂的盘面和绞尽脑汁的计算中,可怕的对手会抓住任何一个微小的漏洞给予致命重击。一般地,结局无可挽回。 在全球感光材料市场上,对局在两个重量级选手——富士和柯达——之间展开。日本人不幸地扮演了那名失败者的角色,起因是富士的一个或许不能算是失误的失误。 阳光下的阴谋 在国内曾经一度流行的一个说法是:当年国内感光材料行业陷入全行业困局,有关方面首先向富士提出合作意向,富士表示没有兴趣;之后找到柯达,才有了奠定如今国内感光材料市场局面的所谓“98协议”。 其实事实在传说中被简单化了,真正的内情要曲折得多。作为当时柯达与中国感光材料行业合作的项目评省组组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徐东华研究员的意见无疑具有权威性:“富士没想过来中国合作建厂,但柯达却是主动找上门来的。”在合作中,柯达是主动还是被动的微妙区别似乎无关紧要,然而实际上柯达并非仅仅由于幸运才成为战斗的胜利者。 在数十年的日美贸易战中,感光材料一直是主题之一。感光材料是一个技术含量极高的行业,全球具备生产能力的不过寥寥数家,因此垄断性非常高,但几个厂商之间的拼斗又使市场的竞争趋于白热化。虽然面对着富士这样强大的敌人,美国人丰富想象力使柯达始终没有放弃进行全行业整合的梦想。 传统上,欧美市场是柯达的天下,亚洲则是富士的地盘。为了让柯达打到日本本土,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亲自出马,试图说服日本政府放弃固若金汤的非关税贸易保护壁垒。日本人一如既往地顽强不屈,无论美国总统的面子还是克林顿的外交才能都不能让事情有所转机。柯达于是采取了法律手段,企图强制性地改变现实,但是幸运站在了富士一边:柯达没有打赢官司。大概对多年来这样的冲突已经习以为常,富士没有觉得有特别的必要提高警惕。 而就此善罢甘休不是柯达的作风,既然不能直接进攻日本本土,“拿下日本周边亚洲市场,困死日本成为另一可行方案。”柯达的攻击手法在徐东华看来清晰可辨。而中国是亚洲最有潜力的战场,当时国内感光材料行业的困境则是柯达的天赐良机。 谈判的结果是,柯达拿下了除乐凯之外的整个中国感光材料行业,代价是,负担那些无力回天的企业的债务和兑现对中国政府的承诺。其后就是十几亿美元的投资,大规模地建立生产线。表面上,柯达为了获得在中国的生产权利付出了极高的初始成本;然而实现了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本土化后,柯达自然而然地很快得到了低成本的市场优势,这对于本来处于同一量级的两个对手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 不知道富士此时是否感到了大事不妙(即便觉悟了也为时已晚),就在柯达在中国忙忙碌碌不可开交的时候,富士只是眼睁睁地袖手旁观,几乎什么也没做。不论具体感受如何,日本人还在嘴硬:“中国进口渠道畅通,而且加入WTO之后关税降低,进口胶卷与在中国本土生产差别不大。” 实际上在柯达与中国达成合作的1998年之前,彩色胶卷的进口关税高达67%;虽然之后有一定程度的降低,但关税依旧是“畅通”的进口渠道上的一道高门槛。富士进入中国市场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在极为不利的地位上与老对手周旋,要么就得设法绕过这道门槛。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富士在组织走私胶卷进入中国,但同样也没有证据表明富士对大量走私富士胶卷感到不高兴。业内人士私下认为,富士至少是乐于看到这一地下经济。事实上,走私胶卷甚至让富士有可能在中国屡屡掀起价格战,以战术手段尽量挽回在战略上的失利。不可避免地,富士在中国官方眼里、甚而在公众心目中成了一个坏孩子,这不能不进一步影响到富士在市场上的地位。 然而,就是这最后的挣扎也遭到了柯达的釜底抽薪。作为同行,柯达了解一些走私胶卷的渠道并提供给了中国政府,富士的销售和市场位置由此随着打击走私力度的加强而越发脆弱。此时柯达亚太区主席兼总裁安瑞的话在日本人耳中恐怕格外不怀好意:“柯达公司是实实在在、真真正正地在中国的生产厂商,我们的全线生产都是在中国进行的。同时,我们还有一个清清楚楚、干干净净的并且是可以拿到台面上来的分销体系,当客户拿到这些产品时,很清楚这些产品是从哪里来的,很放心。” 依靠走私货支撑自己在一个市场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