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pptConvertor.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pptConvertor

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 定州译心缘家长沙龙第三期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道不清,理还乱: 小时候: 对父母言听计从, 崇拜父母,以为万能. 念了书: 不再顶礼膜拜, 开始怀疑,开始顶嘴。老师又成了天. 进入青春期: 追求独立、崇尚平等。家长和老师都是老一代,喜欢年青教师。 孩子青春期表现: 叛逆起初是怀疑,顶嘴。 实际上这是培养孩子和你形成沟通习惯的良好契机 叛逆从初始到与父母无法沟通演变: 害怕父母的唠叨→讨厌父母喋喋不休→抱怨父母不理解→面对父母却沉默寡言→失望,转过来对父母的作法反感、甚至讽刺、挖苦。 要认识到现在我们的孩子的独特性 首先,他们是独生子女,这种情况是其他国家所没有的。 其次,家长灌输的生活理念是:听话,做个好孩子,成绩要好,考个好中学,上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成个好家…… 再次,单一目标化的教育模式,导致了他们过早失去了童趣,成长后又倍感迷茫,无从解脱 要理解孩子心理上的孤独 没有合适的玩伴 老年人带孩子给孩子带来诸多我们想像不到的影响。 各种压力,学习上的,亲情上的,儿童之间的交往上的,...... 触目惊心的调查数据 全国高级心理治疗师和亲子关系心理专家卫亚莉,曾在2002年3月对山西太原某中学初一、初二两个班90多名学生进行心理症状自评量表调查 涉及方面:抑郁、焦虑、强迫、恐惧、人际关系敏感、敌对、偏执、躯体化等 结果: 单项或多项因子轻度以上异常的达88.89% 中度以上异常的达62% 学生的家庭环境调查 有专家就家庭环境在广大中学生中间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结果: 50%的学生认为认为家庭充满了温暖与爱 30%的学生认为家庭环境不是很好 20%的学生没有任何表示,懒得讨论家庭问题。 可怕的是,30%的学生中有将近80%的同学性格孤僻。 棍棒下一定出孝子吗? 案例1: 小刚,高中生,长相挺俊,17岁,父亲是位暴躁的工人,母亲是温和的家属。 叛逆表现:经常旷课,同教师抗拒,与同学发生冲突。 学校的作法:教师经常请他父亲到学校去,讨论他的违规问题。 父亲的作法:不是教训,就是打骂,约束、限制、剥夺权利和惩罚越来越多,全面干预他的交往 母亲的反应:每次都护着孩子,同丈夫争吵。 结局:他将与父亲和老师的冲突持续到其他场合。他无缘无故在班上打骂同学,向校外小学生“借钱”,并带出一伙“坏学生”,成群结队去外校闹事。抽烟、喝酒。发展到后来,他常找女孩“泡妞”,有时几天不归家也不上学。 思考:小刚的这些抗拒行为,显然反映出小刚父亲不计后果的约束而导致他的挫折和愤怒。 追求完美难道有错吗? 案例2、小丽17岁,高中女生, 在小学、初中品学兼优,在家长,师生当中是“好学生”。可她就是不允许自己在考试中或待人处事的场合出现一点儿失误,在任何场合下要表现出色出众,不能接受他人尤其是她认为的某同学在某方面、某个时期超过自己的事实。 她心理失衡的表现: 上高中以后开始也只认为自己某学科考试成绩同他人比不够理想,后来感到自己有几个学科考试成绩下降。于是她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自卑、自责、自怨、自罪,整日生活在忏悔的煎熬中不能自拔,又害怕外面的世界,认为自己无颜见人。她听课精力难以集中,许多简单的问题也弄错,写字出现一个字就撕掉这一页重写。 发展了的情况: 她希望自己专心学习,可干扰她的东西越来越多。 她在家做作业、看书时,父母不敢看电视,怕影响了她学习。可闹钟的“嘀哒”声,邻居的放录音机声,楼下的小贩的叫卖声,电冰箱的“嗡嗡”声,都令她心烦意乱。 结局: 有一段时间,她老觉得坐在傍边的同学有意影响自己听课,对一丁点小事都过于敏感,看见老师同傍边的同学多提一个问题,多说一句话,心里都不舒服,觉得老师瞧不起自己,心里总是感到别扭,认为自己怕是真的不如他人了,不然老师、同学怎么会跟自己过不去呢?她回家壮着胆子同父母讲,希望父母去学校找找老师,换一个座位。她父母说不会吧.于是她又认为连父母都在应付自己、不关心自己,情绪更是低落,烦躁不安,学习效率越来越低。到后来,她要求调班或转校,令家长一筹莫展。 思考: 开始时,家长和教师都只是看到了她优秀的一面,没有关注到她反常的一面。对她的表扬反而加重了她的不正确的行为方式。 出现问题时,没有及时从心理去解决问题,而是迁就。家长或教师缺少必要的心理学常识。 我深爱你难道错了? 案例3、婉儿(化名),资料不详,本案例取自网络。 案由:婉儿写了一篇文章《父亲啊,您不该这样爱我》,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动静。 在文中,婉儿倾诉苦恼:父亲的处处管束,不准与同学打电话,于是最早学会上网,有一天父亲发现了,勃然大怒,将电脑上的“猫”拆了下来,向网友借了一个更高级的“猫”,这是第一次反抗父亲。 父亲的不当行为:按照他的意志为我安排一切,从不问我的感受。中考时,我想报考职高,我想学旅游,可是父亲并不同

文档评论(0)

2017ll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