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血 证 血液的生成、循行与脏腑关系 生成: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 谓“脾能生血”。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气,精能化血,所谓“肾精化血” 循行:心主血脉(动力) 肺朝百脉(气机) 脾主统血(统摄) 肝主藏血(疏泄和贮藏) 肾主藏精(化生) 气血关系、血液循环必备条件 气与血的关系: 气对血的作用——“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 血对气的作用——“血为气之母”,血能生气、血能载气。 血液循环必备条件: 脉管完整而畅通 血液充盈 脏腑功能正常 血证的定义 凡外感或内伤原因引起火热熏灼或气虚不摄,致使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一类出血性疾患,统称为血证。 古典医籍对血证认识 病名方面 《内经》有血溢、血泄、衄血、咳血、呕血、溺血、溲血、便血等记载。 《诸病源候论》称“血证”为“血病”。 《医学正传》最早将各种出血病证予以归纳,并以“血证”之名概括。 《血证论》为最为系统全面论述各种血证的专著,包括“吐血、呕血、咯血、唾血、咳血、鼻衄、脑衄、目衄、耳衄、齿衄、舌衄、大衄、创血、疮血、经血、尿血、产血、便血、血臌等”。 古典医籍对血证认识 病因病机方面 《灵枢·百病始生》“起居不节,用力过度,则经络伤。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 有关预后——“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 《济生方·失血论治》认为失血“所致之由,因大虚损,或饮酒过度,或强食过饱,或饮啖辛热,或忧思恚怒”。 对病机强调因于热者多——“夫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 《素问玄机原病式》认为失血主要由热盛所致。 《景岳全书·血证》“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营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将血证的病机概括为“火盛” 和“气伤”。 古典医籍对血证认识 治法方药方面 《金匮要略》记载了泻心汤、柏叶汤、黄土汤等治疗吐血、便血的方剂,沿用至今。 《备急千金要方》首载犀角地黄汤。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提出著名的治疗吐血三要法“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补肝不宜伐肝,宜降气不宜降火。” 《血证论》提出著名的治疗血证大纲“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法。 血证范畴 中医: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内科病症,包括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癜。散见于临床各科。 西医:现代医学出血性疾病,包括局部性出血、全身性出血,由多系统急慢性疾病引起的出血,包括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出血 主要包括血管因素、血小板因素、凝血因素等。 血证病因病机 病因分析 《济生方·失血论治》:“所致之由,因大虚损,或饮酒过度,或强食过饱,或饮啖辛热,或忧思愤怒。”——虚损、饮食、情志。 《景岳全书》:“故有七情而动火者,有七情而伤气者,有以劳倦色欲而动火者,有以劳倦色欲而伤阴者,……。”——情志、劳倦(劳体、房劳)、外感、虚损等。 病因分析 感受外邪——风、热、燥、湿等; 情志过极——抑郁、恼怒等; 饮食不节——饮酒、辛辣厚味,滋生湿热,或脾胃虚弱,血失统摄; 劳欲体虚——劳神、劳体、房劳等损伤气阴; 久病之后——阴精耗伤,阴虚火旺,迫血妄行;正气亏损,气虚不摄;瘀血内阻,血不循经。 病机分析 总病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 气虚不摄→血溢脉外 (血瘀内阻→血不归经) ↓ “血证” 火热:实火(风热燥火、湿热内蕴、肝郁化火)与虚火(阴虚火旺); 气虚:气虚(肺、脾、肾)与气虚及阳(脾、肾)之别; 瘀血:出血→瘀血→出血。 病机转化 血证预后因素 引起血证的原因(外感易治,内伤难愈,新病易医,旧病难疗) 出血量的多少(少则病轻,多则病重,甚至气随血脱) 兼见症状: 景岳全书云“凡失血等证,身热脉大者难治,身凉脉静者易治,若喘咳急而上气逆,脉见弦紧细数,有热不得卧者死” 主要类证鉴别 诊断依据与病证鉴别 诊断依据与病证鉴别 (一) 、诊断依据 1.鼻衄 : (1)血自鼻道外溢。 (2)非因外伤、倒经所致。 2.齿衄 : (1)自齿龈或齿缝外溢。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