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值计算的细颗粒物采样管路传输损失评估.PDFVIP

基于数值计算的细颗粒物采样管路传输损失评估.PDF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数值计算的细颗粒物采样管路传输损失评估

基于数值计算的细颗粒物采样管路传输损失评估 1 1* 1 2 3 3 1 罗李娜 ,程真 ,朱雯斐 ,张强 ,楼晟荣 ,乔利平 ,晏乃强 (1.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240 ; 2. 北京科领奈尔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北京 100083; 3. 上海市 环境科学研究院,上海 200233 ) 摘要:细颗粒物(PM2.5 )理化性质测量是研究大气 PM2.5 污染来源及成因的重要手段之一,最大限度降低细颗粒物在采样输 送过程中的损失对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为了评估常规测量体系中采样管路内 PM2.5 的输送损失情况,并在此基 础上探究合适的采样管路布置方案,本研究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分析了管径、管长及弯管数目这 3 个主要参数在不同变化范围 内对 PM2.5 输送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流量为 20.0 L ·min-1 时,管径 4 mm、管长 1.0 m 的竖直管路内 PM2.5 质量浓度输送 效率为 89.6%,管径增至 14 mm 时输送效率升至 98.3% 。流量为 1.0 L ·min-1 时,管径 4 mm 、管长 10.0 m 的水平管路内 PM2.5 质量浓度输送效率仅为 86.7%,管长降至 0.5m 时输送效率提高至 99.2% 。弯管弧度为 90o 时,流量 20.0 L·min-1、管径4 mm 的湍流态弯管处,PM2.5 质量浓度输送效率低至 85.2%。流量(L ·min-1 )与管径(mm )之比小于 1.4 使管内流态为层流时有 利于降低颗粒物输送损失。为保证 PM2.5 输送效率在 97% 以上,2.5 、5.0 和 10.0 L·min-1 仪器建议选择管长在 6.0 m 以内的竖 直采样管;流量为 16.7 L ·min-1 和 20.0 L ·min-1 仪器建议选择管径在 12 mm 以上的竖直采样管;水平管路管长由流量与管径 之比确定;在湍流流态下,建议减少弯管的使用数量。 关键词:细颗粒物;采样管路;传输损失;输送效率;在线测量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0-3301 (2016 ) Transport Loss Estimation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in Sampling Tube Based on Numerical Computation * 1 1 1 2 3 3 1 LUO Li-na , CHENG Zhen , ZHU Wen-fei , ZHANG Qiang , LOU Sheng-rong , QIAO Li-ping , YAN Nai-qiang (1.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2. Beijing Clean Air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Co., Ltd., Beijing 10083, China; 3. Shanghai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hanghai 200233, China) Abstract: In-situ measurement of PM2.5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is one substantial approach for the mechanism investigation of PM2.5 pollution. Minimizing PM2.5 transport loss in sampling tube is essential for ensuring the accuracy of the meas

文档评论(0)

ldj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