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七节 扭叶片级 一、概述 1.沿叶高圆周速度不同引起的损失 2.沿叶高节距不同引起的损失 3.轴向间隙中汽流径向流动所引起的损失 二、扭叶片级的设计方法 目前在扭叶片级的设计中普遍采用径向平衡方法,即在级的轴向间隙中确定汽流的平衡条件,使之不产生径向流动,由此建立汽流流动的模型,从而得出不同轴向间隙中汽流参数沿叶高的变化规律。 径向平衡方法又分简单径向平衡方法和完全径向平衡方法。简单径向平衡法是假定汽流在级的轴向间隙中作与轴对称的圆柱面运动,这是按二元流建立的汽流流动模型。完全径向平衡法是假定汽流在级的轴向间隙中作任意回转面流动,这是理想的三元流动模型 。 根据简单径向平衡理论,列出平衡方程,在某些特定条件(即平衡条件)下,可求得参数沿叶高变化的具体规律,即扭曲规律,称之为流型。显然,给出不同的平衡条件,径向平衡方程就会有不同的解,而不同的解也就确定了不同的流型。常用的流型有:等环流流型,等 流型,等密流流型等。这些流型有一个共同缺点,就是反动度或动静叶片轴向间隙内的汽流压力沿叶高增大,而且变化剧烈。 在汽轮机设计中,常把等环流流型称为自由涡流型,把由简单径向平衡方程推导出的反动度沿叶高变化难以控制的其它流型称之为受迫涡流型,而把由完全径向平衡方程导出的反动度沿叶高的变化加以控制的流型称为可控涡流型或控制涡流型。所谓“可控”就是指反动度沿叶高的变化可被控制。 流型是随着汽轮机设计水平的发展而发展的以日本三菱重工生产的700MW蒸汽轮机高、中压缸的反动式叶片为例说明其发展经历的几个阶段,即从基于自由涡流型的二维设计,到基于可控涡流型的准三维设计,最后是考虑了体积力的用全三维设计方法设计的三维叶片,即弯曲叶片。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 由图可知:当?2=90? 时,c2最小,轮周效率最高,此时的速度比即为最佳速度比。由(b)图可知: 最佳速度比的物理意义为:使动叶出口的绝对速度c2的方向角 ?2=90? ,即轴向排汽,从而使c2值最小,轮周效率最高时的速度比。 速度比x1与轮周效率 的关系可绘制成如下图所示的曲线。它是一条抛物线。其中: 不随速度比的变化而变化。 随速度比的增大而减小。 随速度比的增大先逐渐减小,达到最小值后又逐渐增大。 2.余速利用: 最佳速度比: 余速利用对轮周效率的影响:如图1-26所示。 提高了级的轮周效率。 中间级效率曲线在最大值附近变化平稳。 使最佳速度比增大。 理想速度比xa: Xa与x1的关系为: 最佳理想速度比: (二)反动级的速度比与轮周效率的关系 由于反动级的喷嘴叶型和动叶叶型相同,反动级的余速基本上都能得到利用,即? 0= ? 1=1 根据最佳速度比的物理意义可得反动级在最佳速度比下的速度三角形如图1-27所示。由图可得最佳速度比为 u=c1u u c1 w2=c1 w1=c2 用解析法求反动级的最佳速度比: 利用速度三角形简化为: 利用余弦定理代换得: 为得到?u 的最大值,须使 得: 将 ?u 与x1、xa的关系绘成如图1--28所示的曲线。 对于不同反动度的级,其最佳速度比在不同的余速利用系数下随反动度的变化规律如图1--29所示。 最大。令: 图1-28 图1-29 一、级内损失 级内损失主要有叶栅损失、余速损失、扇形损失、叶轮摩擦损失、部分进汽损失、漏汽损失、湿汽损失等 (一)叶栅的几何参数及叶栅损失 反映叶栅几何特性的主要参数有叶栅的平均直径、叶片高度、叶栅节距、叶栅宽度B、叶型弦长、出口边厚度、进口边宽度、出口边宽度等。 第四节 汽轮机的级内损失和级效率 平面叶栅的汽流流动损失包括: 1.叶型损失 (1)附面层中的摩擦损失 (2)附面层分离时的涡流损失 (3)尾迹损失 2.冲波损失 3.叶端损失 (1)端部附面层中的摩擦损失 (2)二次流损失 (二)余速损失 (三)扇形损失 (四)叶轮摩擦损失 = (五) 部分进汽损失 如果将喷嘴布置在隔板(或蒸汽室)的整个圆周上,使蒸汽沿整个圆周进汽,这种进汽方式称为全周进汽。 为了增高喷嘴的高度,则将喷嘴布置在部分圆周上,使蒸汽沿部分圆弧进汽,这种进汽方式称为部分进汽。 (六)漏汽损失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2026学年粤教粤科版(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 P182) .docx
- 电机拖动应用技术第2章知识点回顾总结.docx VIP
- 蓝光BL及BL培训总汇讲解.ppt VIP
- Q SY 17816-2021 泡沫驱用起泡剂技术规范.pdf VIP
- SL∕T 619-2021 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pdf
- 蓝光BL及BL培训总汇演示文稿.ppt VIP
- 第三单元:测量(单元复习课件-)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pptx VIP
- 巨人通力GPS53K(SIEI)-YH_电气原理图纸G3001007(B)N-2020-12.pdf
- 第1单元第5课《图片的局部处理》课件【滇人版】《信息科技》五年级上册.pptx VIP
- 《物业服务模式》课件.ppt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