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网络舆情运行机制研究.docx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论网络舆情运行机制研究

简论网络舆情运行机制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会公众通过网络表达社情民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对公共政策的话语权。互联网引爆的众多热点话题涉及到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网络舆情高潮。本文试对网络舆情运行机制进行积极探索,以期发挥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的优势,为建设和谐社会尽一份力。  论文关键词 互联网 网络舆情 运行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整体变迁的过程,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大变革。随着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互联网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社会公众通过网络表达社情民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对公共政策的话语权。近年来,各种社会话题在网络上频频引发热议,2010年“宜黄强拆自焚事件”、2011年“郭美美炫富事件”、2012年“毒胶囊事件”,2013年的“H7N9禽流感病毒事件”等不胜枚举。这些热点话题涉及到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网络舆情高潮。本文试图对网络舆情运行机制进行积极探索,以期发挥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的优势,为建设和谐社会尽一份力。  一、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与特征  网络舆情是指网民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对各种社会事件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第一,网民。网民是网络舆情的主体,他们以互联网为媒介,通过上网获取、表达、交流、传播舆情。第二,社会事件。作为网络舆情客体的社会事件,其外延非常广泛,凡是网民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社会事件都可能成为网络舆情焦点。但归根到底,网络舆情产生的根源仍然来源于现实生活,社会事件的现实刺激性越强网络舆情越高涨。第三,互联网。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公共空间,是5亿网民表达自我、关注社会、争取权利、监督权力的政治广场。互联网之前,人们涌向街头;互联网之后,人们涌向网络。作为网络舆情载体的互联网,越来越显示出其承载社情民意的巨大功能。  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传播上的即时性与交互性。网络舆情相较于传统舆情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即时性,如2011年温州动车发生事故13分钟后,乘客“羊圈圈羊”发出第一条求救微博,该条微博10分钟内被转发超过3万余次。网络对重大事件的报道几乎与事件同步,网民评论通过网络得以直接呈现,网络舆情的即时性是传统舆情望尘莫及的。而交互性则是网络作为新兴媒体最大的价值所在。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是单向的,受众信息选择面窄、自由度低,被动接受且无从发声。网络信息传播却是双向的,受众化被动为主动,通过网络发表意见,在网民与网民、网民与媒体、网民与政府的互动过程中,网络舆情得以发生、传播。第二,内容上的丰富性、多元性与碎片化。社会生活的差异性使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利益诉求的个体具有各不相同的舆情关注点,如前文所述2012年网络舆情热点事件可谓包罗万象,散布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舆情内容的丰富性可见一斑。随着我国社会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各种文化思潮逐渐涌入,人们原有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受到冲击,思想文化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使得在网络这个自由空间里,舆情内容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面对丰富多元的舆情内容,网民却选择了用仅能容纳140个字符的微博来表达。碎片化的舆情内容和传播方式,使得传统媒体的话语权逐渐降低,网民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发布信息,在互联网上进行着广泛的交流与互动,引发了一波又一波的网络舆情高潮。第三,表达上的自由性与可控性。互联网时代,人们通过网络获取传递信息、进行在线交流、发表言论、表达舆情。尤其是微博出现之后,其4A元素(Anytime,Anywhere,Anyone,Anything)使得网络舆情表达实现随时随地随 Q度自由。但是,网民通过网络表达观点态度时总是带有强烈的意志情感等主观因素,个性化非常明显。因为网络的匿名性使网民更容易摆脱现实角色的束缚,出现情绪化、非理性的言论。当见解相同的个体在网络社区内进行沟通交流后,就有可能产生更极端的“群体极化倾向”。简单地说,就是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开始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实践证明,网民中的“群体极化”倾向更加突出。有证据显示,网络上发生这种情况的比例,是面对面时的两倍多。网络虽然具有虚拟性特征,但这并不表明它是独立于现实社会之外的。因此,对网络舆情表达加以适度的引导和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网络舆情运行机制分析  网络舆情运行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网络舆情的形成期、爆发期和衰落期。  第一,网络舆情形成期。网络舆情产生的起点是某个社会事件被曝光,其信息渠道可以是传统媒体,也可以是网络;可以是原创,也可以是意见领袖转发。该社会事件被初始曝光后引来众多网民围观,成为备受关注的议题。网民的态度随着事态的发展

文档评论(0)

zsmfj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