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小夫的电子音乐创作特征.docx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张小夫的电子音乐创作特征

论张小夫的电子音乐创作特征   [论文关键词]电子音乐 张小夫 声音素材 技术手段 创作理念   [论文摘要]张小夫运用电子科学技术为音乐创作提供的技术手段,依托对电子音乐技术理念和创作理念的深入理解,以中国历史文化和其深厚的传统声乐、器乐写作经验为根基,融合不同语言形式、不同声音组合、不同技法与风格等,创作了大量具有中国民族气息的现代电子音乐作品,在国际电子音乐领域引起了高度关注。本文通过对声音素材、技术手段和创作理念的分析研究,论述了张小夫电子音乐创作的特征。 电子音乐(Electronic Music)是通过电子设备和电子手段生成或处理加工的音乐,与传统自然共鸣体乐器、人声发声的音乐相区别。1948年法国作曲家皮埃尔·舍费尔(P.Schaeger)的《地铁练习曲》标志着第一部电子音乐作品的诞生。在西方,电子音乐经历了“具体音乐”时代、“磁带音乐”阶段、“电子声学音乐”和“计算机音乐”阶段的演进。〔‘〕20世纪so年代,西方现代主义各流派的“新潮音乐”在祖国大地上掀起了巨大浪潮。谭盾、郭文景、叶小纲、张小夫等一批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78级的同学,以富有个性和才华的音乐作品让世界注目。作为第一位在国际电子音乐作曲比赛中屡屡获奖的中国作曲家,张小夫成为一个面对最前卫、最尖端的现代电子音乐新观念的弄潮者,经历了长期的探索和积累。1988年至1993年,他在法国EdgarVarese音乐学院和法国国家现代视听研究院电子音乐研究中心(INA一GRM)学习、研究和创作期间付出了艰辛的劳作和磨练,并获得丰硕成果,得到了国际电子音乐界的广泛关注,这标志着中国电子音乐创作的个人水平已经接近西方发达国家经营了四五十年的水平。张小夫的名字成了中国现代电子音乐的代名词。1993年,张小夫在中央音乐学院创建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CEMC ),接着在北京举办了系列大型国际性电子音乐活动,逐渐缩短了中国电子音乐与国际电子音乐发展的距离。张小夫的创作领域广泛,技术全面,风格鲜明,目前有《不同空间的对话》《天问》《吟》《山鬼》《诺日朗》等近50部音乐作品。本文将对张小夫电子音乐作品的声音材料、技术手段进行分析,阐述其富有个性的创作理念,力图从中映射出中国电子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的民族特征。   一、关于声音素材的运用 从皮埃尔·舍费尔1948年6月20日在巴黎电台“绝对第一”(Premire Alasolue)栏目中第一次正式推出以“噪音音乐会”( Concert de Bmits)为主题的电子音乐节目开始,音乐创作的理念创新和对传统音乐的解构随即深化。从古到今的传统音乐都以“人声歌唱”、“器乐交响”为主要声源,而电子音乐创作突破了传统作曲的音符思维模式,将一切声音(包括噪音)作为音乐的素材,极大地拓展了现代音乐的表现纬度,结束了乐音一统天下局面。现代电子音乐中的声音包括采用录音话筒获得自然界的具体声音(包括乐器声音)、通过实验室里纯粹电子振荡器产生的波形而合成的声音、通过采样器对原始声音采样合成的声音以及现场实时的真实声音,每一类声音都非常丰富,有着无限的挖掘空间。 张小夫对个性化声音的追求表现在各种各样声音的细节之中,他的电子音乐作品在声音素材运用上,人的声音、乐器的声音、自然界的声音和电子的声音都是可以编辑合成的基本素材。但是,每部作品所使用的声音却比较集中、富有个性特征。他认为电子音乐创作的声音素材永远使用不完,因为不断有新的技术、新的思路,寻找新的可能性、探寻和挖掘新的声音。而对于作曲来说,要求每一部作品的声音素材要相对简练。分析作曲家电子音乐作品中对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声音的运用,有利于对其不同时期、不同性格电子音乐作品创作特征的准确把握。 1.用合成器的声音创作 从1981年法国电子音乐家让·米歇尔·雅尔(Jean Michel Jane)在北京举行的电子音乐会和1984年日本电子音乐家喜多郎在上海举行的电子音乐会开始,电子音乐活动才真正走进中国大地。1984年,中央音乐学院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电子音乐实验组,同年举办了由中国作曲家创作、演出的第一场电子音乐会。虽然这场音乐会的作品只用6架电子合成器和2架电子琴以现场演奏的形式展示,但毕竟为中国现代电子音乐的形成和发展揭开了序幕。作为率先踏人中国电子音乐创作领域的作曲家之一,张小夫早期的电子音乐作品是在中国刚刚认识到电子音乐的无穷魅力,让音乐家为之震撼而充满激情的背景下创作的。如1985年创作的电影音乐《小雨中的回忆》,作品的声音全部采用十二平均律口琴独奏、双排键电子琴和电子合成器等全新的乐器组合而成;1987年与陈远林合作创作的三集电视连续剧音乐《生死场》,采用了16轨的模拟录音机和一台合成器等电子设备,没有写一个音符,没有旋律和节奏,完全用声音和音响

文档评论(0)

zsmfj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