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封建土地所有制: 3.屯田制与均田制: 2)均田制:开始于北魏,隋唐进一步发展。 1)使荒地得到开垦,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农民拥有少量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3)隋唐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 B、均田制的作用: 土地兼并、安史之乱 C、均田制的瓦解: 土地高度集中 ——农民起义 表明: 封建土地所有制成为农业生产的桎梏 4、明朝后期: 封建土地所有制: 明代《鱼鳞图册》 打制石器 青铜农具 磨制 石器 木制、骨制 铁制农具 有人说,“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你同意吗? 牛耕的使用,解放了人力,农用动 力从人力变成了畜力。 海南岛黎族人火耕之后进行播种的情景 双尖木耒 鹿角锄 骨 耜 耜耕 (石器锄耕) 骨耜是河姆渡人从事水稻种植的主要生产工具。 大约在北魏永熙二年(533年)到东魏武定二年(554年)期间,他将自己积累的许多古书上的农业技术资料、询问老农获得的丰富经验、以及他自己的亲身实践,加以分析、整理、总结,写成农业科学技术巨著《齐民要术》。《齐民要术》分为10卷,共92篇,11万字;其中正文约7万字,注释约4万字。另外,书前还有“自序”、“杂说”各一篇,其中的“序”广泛摘引圣君贤相、有识之士等注重农业的事例,以及由于注重农业而取得的显著成效。书中内容相当丰富,涉及面极广,包括各种农作物的栽培,各种经济林木的生产,以及各种野生植物的利用等等;同时,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家禽、家畜、鱼、蚕等的饲养和疾病防治,并把农副产品的加工(如酿造)以及食品加工、文具和日用品生产等形形色色的内容都囊括在内。因此说《齐民要术》对我国农业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汉代播种工具——耧车 发明于唐代的曲辕犁 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中国牛耕技术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 古代农业灌溉机械:筒车 二牛抬杠牛耕画像石 汉代代田法模型 区田法模型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 * * * * * * * * * * * * * * * *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一、古代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1、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简单模仿 刀耕火种 石器锄耕 迁徙耕种 商周时期 春秋时期 青铜农具 灌溉、施肥、治虫 铁农具 牛耕 战国时代 铁农具 牛耕 (器件小、范围小) (器件大、范围大) 2、变化原因: 农 具 的 发 展 农业技术的成熟 生产力的发展 (根本原因) 铁犁牛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时期 耕作方式 土地使用 效果 工具 生产技术 最初 距今 七八千年 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 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 刀耕火种 一两年后撂荒 耒耜 三四年后撂荒 少量青铜农具 开沟排灌,除草 培土,沤制绿 肥,治虫灭害 铁农具 牛耕 铁犁牛耕 耜耕阶段 连续耕作或休耕; 大大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生 产 力 不 断 发 展 石、木、 骨器 时 期 萌芽和形成 日臻成熟 发展 全面成熟 继续发展 农 具 耕作技术 品 种 耕作制度 经验总结 时 间 3、精耕细作技术日趋成熟的表现: 铁铧犁 耧车 垄作法、 代田法、 区田法 间作套作复种技术轮作 种 植 绿 肥 北:粟 南:水稻 连作、休耕与两年三熟并存 《汜胜之书》 春秋战国 和秦汉 《齐民要术》 魏晋南北朝 曲 辕 犁筒车 育秧移栽 隋唐 耧 锄 水旱轮作 稻麦复种 交流广泛 占 城 稻 一年两熟 《农桑辑要》 宋元 明清 《农政全书》 多熟种植 玉 米 甘 薯 套 耕 饼 肥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发展(先秦时期) 刀耕火种 铁犁牛耕 耜耕阶段 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耕作方式与工具、技术;品种;农学专著) 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过程: (1)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 ⑵隋唐时期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⑶南宋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 2、原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