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初山西移民原因
明初山西移民原因
明朝洪洞大槐树大规模的官方移民是有其政治、经济的社会原因及历史背景的。
据杜永明主编的《流民史》统计:在元代,流民人数高达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元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引起连年不断的战乱,加之水、旱、蝗、瘟疫等灾害连续不断,使河南、山东、河北、安徽、江苏、陕西等原黄河、两淮流域地区,民不聊生,“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人民无法生活下去了,只有揭竿而起,反抗元帝国的残暴统治。 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到至正十年(1350)全国各地发生农民起义百余次。
元朝末年除战乱连年外,水、旱、蝗、疫灾害也接连不断,黄河、淮河多次决口,使中原地区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
早在宋室南渡,北方农民就大量随宋室南逃。到了元代,因为北方的自耕农在战乱中被掠为“驱口”,又有大量农户论为权豪的部曲,蒙古贵族在城市近郊和军营驻所,强占大片民田作牧场,也迫使大量自耕农户流离失所,幸存的自耕农和地主一起被列为“农户”,要负担繁重的丁税、地税和多种差役,因而往往被迫流亡。元至元二十年(1283),崔或奏报,自北方中原地区流移江南的农民已有十五万户,以后这种人口南流的趋势一直不曾停止。
北方中原地区的人口南流,兵乱水旱蝗疫的连年盛行,致使黄河流域、淮河流域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元时已把一些路降为州,如降徐州路为武安州。经过二十年长期战争的破坏,人口减少,田地荒芜,是明朝初年的普遍现象。例如唐宋以来的南北交通要道、繁华胜地的扬州,为青军(又名一片瓦、长枪军)元帅张明鉴所据,军队搞不到粮食。
龙风三年朱元璋部将缪大亨攻克扬州,张明鉴投降,城中居民仅余十八家。新任知府以旧城虚旷难守,只好截西南一隅筑而守之。如颍州,从元末韩林儿在此起义以后,长期战乱,民多逃亡,城野空虚。特别是山东、河南地区,受战争破坏最重,“多是无人之地”。
洪武元年闰七月,大将军徐达率师发汴梁,徇取河北州县,“时兵革连年,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有的地方,“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洪武三年,济南府知府陈修和司农官报告,“北方郡县近城之地多荒芜。”四年二月,大同卫指挥耿忠报告:“大同地边沙漠,元季勃罗贴木儿、扩廓贴木儿等乱兵杀掠,城郭空虚,土地荒残,累年租税不入。”
到洪武十五年,晋府长史致仕桂彦良还说:“中原为天下腹心.号膏腴之地,因人力下至,久致荒芜”。二十一年河北诸处,还是田多荒芜,居民鲜少。名城开封,以户粮数少,由上府降为下府。明初之时由于“户口旧有者仅三分之一”,更是把许多州、府降格。洪武十年(1377)河南等布政司所属州县“户粮多不及数,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者六十。”到了洪武十七年又把不足3000户的30余州降为县。
经过元末农民起义,打击了元代的大地主阶级,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也教训了新的明朝皇帝朱元璋,为了巩固自己统治的经济基础,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成了明初统治者的当务之急。面对中原地区“积骸成丘,居民鲜少”“人力不至,久致荒芜”,“累年租税不入”的荒凉情形。
朱元璋也说:“丧乱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于是采纳了郑州知府苏琦、户部郎中刘九皋、国子监宋纳等人的建议。为了巩固明王朝的封建统治,决定了在全国范围内移民屯田奖励开垦的战略决策,这就掀开了明朝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序幕。
明初洪武年间的大量移民屯田,使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逐渐恢复,但是明王朝内部又发生了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战乱,又加剧了北方地区的荒凉局面。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朱元璋死后,传位于其孙朱允文为建文帝,建文帝继位后,采纳了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推行“削藩”政策,致使燕王朱棣公开反叛,以“清君侧”的名义从北京率军南下进取南京,号称“靖难”之师,所过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等地,与南军拉锯作战。
这次内战,前后持续了四年,这就是中原地区民间盛传的所谓“燕王扫碑”、“红虫吃人”。民间传说燕王扫碑,是要扫祭南京的祖先碑,扫祭南京的“功德碑”。据记载,燕军在战争中,十分野蛮,抢掠屠杀甚为严重,“燕军掠真定、顺德、广平、大名。”在真定“斩首三万级”。白沟河一仗,“(燕)王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中原地区的老百姓反对战乱,自动帮助南军抗击燕军,这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安居乐业,恢复生产的愿望。
燕军胜利后,朱棣对忠于建文帝的军队和百姓残酷报复,河北、河南、山东的一些地方志、家谱记载,燕兵所至,村城成墟,在冀豫交界处,燕兵遭到地方武装十八村联谊会的抵抗,燕王把这一带的人杀的只剩下狐、刘两家。
北兵胜大军犯阙,则自北而南。想当时,或杀、或刮、或逃,东西六七百里,南北近三千里,几为丘墟焉。”
现在德州近郊长庄乡境内有十二连营(城)是南北两军反复争夺的主战场之一。康熙年间德州学者田雯有古风《十二连城歌》记录了当年战争的惨烈:“连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