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国的就业问题
我国的就业问题与政策解析 我国的失业统计框架 三个基本统计概念: (1)“经济活动人口”:16岁以上适龄人口中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者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它包括从业人员和失业人员。 (2)“从业人员”: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包括全部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私营业主,个体户主,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乡镇企业从业人员、农村从业人员等。 (3)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第一节 我国失业问题的特殊性 1.二元经济与发展型失业 二元经济由现代与传统两部门构成。现代部门按照市场经济原则经营,劳动需求即雇佣工人数量,通过比较劳动边际产品价格与通行工资水平来决定。传统农业部门技术和生产方式落后,与外部联系薄弱,不同程度具有自给自足性质,收入远远低于现代部门。 从长期看,收入落差推动农业劳动不断流入现代部门,最终实现经济现代化;但从短期看,现代部门没有能力吸收传统部门所有剩余劳动力;极端意义上可假定相对于现代部门工资水平而言,传统部门存在劳动力无限供给。这类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被看作特殊形态的发展型失业。 我国发展型失业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劳动边际生产率远远低于现代部门,农业劳动力向外边际转移不会对农业产出带来显著影响。 这类剩余劳动力既不同于典型失业,又具有失业涵义。一方面,他们仍然结合生产资料进行工作,创造出部分自给消费和部分出售的产品,因而在严格技术意义上不等于完全失去工作和失业。另一方面,劳动能力没有充分利用,很低水平劳动边际生产率,具有一定程度失业含义。 这类发展型失业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消除,只能通过现代经济的积累增长和传统部门生产率提高来逐步消化和吸收。 2.体制转轨失业(1) 计划经济时代,劳动就业实行国家“统分统配”模式,基本特点是在城市实行低工资、铁饭碗的普遍就业制度,同时通过户籍制度、粮食统购统销制度,严格限制城乡之间居民流动,从而保证劳动力调配完全被国家控制,实现形式上充分就业状态。 从实际运行情况看,由于优先发展资本密集的重工业部门,城市就业机会不能随着经济增长而迅速扩大,甚至吸收城市新增劳动力人口也很困难。就业机会增长乏力与劳动力人口快速增长,构成计划经济时期困扰决策层的一个基本难题。 体制转轨失业(2) 为了缓解城镇就业压力和粮食供给矛盾,在60年代初和文革时期,政府通过行政和政治运动方式,把大批城市青年遣送到农村,形成历史上罕见的工业化时期劳动力向农村倒流现象。 计划经济看不到大范围显性失业,被宣传为“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失业”。然而,计划经济不能消除经济规律作用,不能消除城市企业大量冗员和农村大量过剩劳动力,不能消除“隐性失业”及其增长。隐性失业显性化是观察当代中国失业现象的重要视角。 体制转轨失业(3) 文革后废除了知青上山下乡政策。城镇就业机会增长低于适龄人口增长速度的矛盾更加突出,越来越多城镇青年面临就业问题。同时发生的知青返城浪潮,政府承诺优先安排他们就业,加剧了城镇就业困难。 当时就业矛盾主要表现为年轻适龄劳动力和回城知青没有工作,加上意识形态不许用“失业”一词,因而早期失业称为“待业”。 体制转轨失业(4) 第一波“待业”困难不过是更为深远的就业体制转变的前奏。 随着经济改革全方位启动,劳动就业制度逐步发生调整和改革,1993年确立新的就业体制:“国家宏观调控,城乡协调发展,企业自主用人,个人自主择业,市场调节供求,社会提供服务”。同年《中国统计年鉴》把“待业”和“待业率”改为城镇“失业”与“失业率”。 经过15年左右渐进式改革,国家统管的就业模式逐步被市场导向新体制取代,政府和公众逐步接受了失业这一现代市场经济难以回避的现实。 体制转轨失业(5) 由于用人单位生产经营等原因已离开本人岗位,并不在单位从事其它工作,但仍与用人单位保留劳动关系的职工。有的仍从原单位领生活费并报销医药费;有的报销医药费但没有生活费;有的仅保留一纸合同:“两不找”。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辞退职工,职工另谋职业是正常现象。我国失业保险等项制度尚不健全,企业还不能将大批解雇职工推向社会,出现下岗现象。1999年下岗人数上升到2154万人,估计60%没有再就业,其中失业人数近1300万人,远远超过同年575万人登记失业人口。 第二节 我国当前就业形势分析 一、总体形势 三次产业就业构成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 城镇登记失业率 总体形势:供大于求 供给:十一五期间,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年均达2000万人(其中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加上需要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富余和剩余转移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达2400 万人 需求:每年可新增800万~900万个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