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以前的中医历史.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年以前的中医历史

1949年以前的中医辛酸史 2006年11月17日 10:26 [我要留言]   续百年的中西医争辩中无不纠缠着民族兴亡的自尊和自强的意志。因为新文化运动把“德先生”和“赛先生”正式请到了中国,科学就成为事务是否可行的先进标准,科学与否代表正确与否。现代科学支持下发展的西医于是当然是公共医事的指导,这种逻辑下的中医抗争只能是一部辛酸史。   1568年:西医进入中国的开端   1568年澳门区主教卡内罗在澳门创办了中国境内的第一所 西医教会医院,从此西医来华就未曾间断,但那时他们的主要活动只是在澳门、广州一带,而且大多是传教士医生,主要工作是传教,行医是接近民众获得良好印象的传教辅助方式。   1827年:郭雷枢来到中国   1827年(道光七年)郭雷枢(Colledge)来到中国,他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派驻澳门及广州十三行公司的传教医生,在澳门开设眼科诊所,为贫民免费治病。他的一个建议加速了西医进入中国的速度和规模,1835年他在《中国丛报》发表论文《对用医生来中国传教的提议》,提出以医学为先锋进入中国。郭雷枢认为,中国人不能理解抽象真理,对世俗和身体利益特别关心,而不太关心提升道德和智慧的努力。几年后,郭雷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发现,行医过程不仅对传教事业有益,而且对贸易有很高价值,还有助于改造中国人的错误思想体系。1838年郭雷枢发起“医学传道会”,游说西医来华服务,最先响应这一提议的是美国公理会。此后,来华的传教士医生不断增多。   1835年:伯驾的广州教会医院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给传教和医疗以明文规定,传教医师合法地深入到华北、华中、华南的大中城市。最好地执行这个策略的是著名的彼得·伯驾(Parker)。伯驾的身份也只是牧师兼医生,1835年创办了广州教会医院,很快成为当时最成功的西医院,钦差大臣林则徐及两广很多大小官员都曾请伯驾看病,说明其名声很大。1855年伯驾被任命为美国驻华公使。   1877年时,大约只有38个中国人在教会医院受训,到1895年时,仅广州教会医院就有150名中国人通过训练毕业,随后逐年增加。   协和理念与协和医院   20世纪初,各大教会为了协调宣教事业,提出了“协和”理念,联合分布在不同区域的教派,具体表现为教育和医疗上的“协和”行动,教会、商业、医药,三位一体地大规模进入中国。他们集资合办医院和医科学校,“凡是有传教士的足迹,就有西式诊所和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就是这个理念的产物,1917年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出资创办。在所有教会医学院校中,北京协和医学院最为著名,到1936年,从协和毕业了166名医师和86名护士,其中很多人成为中国现代医学的中坚,同时也不可否认从肉体到精神上征服他者文化是教会的原初目的,这一目的使西医与中医相遇时,往往和政治局势、文化思潮、社会形态、民族认同和国家观念纠葛成错综复杂的暧昧关系,相互的论辩歧义错综,几经周折。   西医刚开始面对的中医   西医最初进入中国时并没有引发中西医之争,1805年,牛痘术传入中国,牛痘接种术的发明人贞纳得到的信息是“中国人似乎比近在家乡的英国人更加信赖种痘术”。1880年奎宁进入中国,也没遭抵制,只是太过昂贵,不能被普遍使用。当时的中国人并不拒绝外来知识和技术。但教会深入内地后,反洋教运动却不曾间断,最终聚集成激烈的义和团,西医也是被当作洋教的一个方面加以抵制。   那时的西医,伯驾等医生手里的器械主要是体温表,主要阵地是外科、眼科、妇科。如白内障手术、肿瘤切除术、外伤缝合、兔唇修复等是西医当时的先进手术。在当时,西医并不像其他学科那样具有全面的技术优势。   西医所相对的中医则早已经有一个自我完满的体系,汉代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认为是中医体系的确立之始,自隋朝开始,王朝都设太医院,而且由于典籍在儒生手中成为学问和修养的一部分,所以能成大体统一的局面。   甲午以前的“汇通派”   晚清进士唐容川,认为中医比西医高明,但西医也有所长,“西医初出,未尽周详;中医沿讹,率多差谬”,所以应该“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中归于一是”,这是他著名的《中西汇通医经精义》的基本主张。另一位主张汇通的代表是朱沛文,他比唐容川更了解西医,人在广州,与西医多有来往,他的汇通之见更倾向于西医,但也没有否定中医。自1601年,利玛窦定居北京,此后10年间宣传西方历法,得到成效,有过中西历法“汇通归一”的提倡,徐光启在那时候做了一些关于汇通的论证。   甲午以前汇通派成为医界潮流,风行一时。1871年,清朝的同文馆设立了医科,但没有成效,数年后就解散了。1881年李鸿章创办北洋医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一部分,师资当然都是西人,而最早留学归国的西医黄宽从1862年受聘于李鸿章幕府。北洋医学堂在洋务派失败后也就萧条了。   丁福保的《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