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行为预测理论 (二)行为潜势(BP,behavior potential) 对个体而言某种行为在特定社会情境下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在某一特定的情境下潜势高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更大。 同一种行为在不同的情境下,对不同的人其潜势是不一样的。 一、行为预测理论 (三)预期(E,expectancy) 1.预期的内涵 一个人认为在某种特定情境下如果选择了某种行为,它就能够带来某种相应的强化的可能性。 预期指的是,个体主观认为他成功的可能性,而不是他真实的成功可能性。 预测个体行为时,应该以他本人认为自己能否成功为标准。 2. 特殊的预期和类化的预期 个体对自己在某种情境下做出某种行为的预期,是由特殊的预期和类化的预期共同决定的。 特殊的预期有利于我们理解当事人出乎旁观者预想的行为。 一、行为预测理论 (四)强化的效价(RV, reinforcement value) 某种行为或活动所带来的强化结果的相对价值的大小。 强化的效价指的是,某种物品或活动对特定个体所具有的心理价值,而不是它的实际的价值。 物品或活动的强化的效价,可能由对它所能够带来的其它强化效价的预期来决定。 返回 (五)心理情境 人们总是根据自己对外部刺激的感知,而对情境做出反应的。 对某一行为的预测,一定是要与个体特定的心理情境相联系。 一个人相对稳定和持久的人格特征,只是有利于了解行为预期中的类化预期的一部分。但是要比较准确地预测一个人的行为,还必须详细考察当事人所处的具体的心理情境。 二、控制点理论 (一)问题解决的类化的预期 罗特认为,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基于人们各自面临许多问题情境时的独特的经验,个体会发展出,如何对情境作出最佳的建构的类化的预期或态度,叫做问题解决的类化的预期。 罗特主要关注人际信赖、利已倾向、内外控等最为常见的类化预期。 罗特对内-外控制的类化预期的研究最为引人注目。 二、控制点理论 (二)控制点 控制点,即内——外控制的类化预期。 内控者相信凡事操之于己,将行为的结果视为自己的努力或个人的特征之故。 外控者相信凡事不操之于 己,将行为的结果视为运 气、命运或其他力量的产物。 内-外控是-对强化的本质进行解释时形成的一种类化的预期。 内-外控制的类化预期说明,同等条件下同一种强化对于不同的当事人具有不同的效价。 在每年数千万的减肥者中,只有一小部分的人成功地减掉了分量并保持住了体重。影响解释节食成功或失败的一个重要变量就是,节食者对自己有能力减肥的信心程度多高。 二、控制点理论 (三)控制点和抑郁的相关研究 几位研究者发现控制点和抑郁之间的平均相关系数为.31,这是一个非常显著的相关(Benassi,Sweeney,Dufour,1988)。 控制点和抑郁之间的相关,与习得性无助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感觉无力控制事件的发生和高抑郁水平相关。外控者总是感觉自己处于同习得性无助被试相类似的情境中。 大学生中外控的人比内控的人有更多的自杀念头(Burger,1984)。 研究还发现,一个国家的自杀率和公民的控制点平均得分之间相关系数为.68,而且外控得分是高自杀率的指标(Boor,1976)。 但在解释这些结果时,我们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在控制点量表上处于外控一端的大多数人生活得很快乐,而且适应也不错;第二,人际关系是相互的,事实上,也许是外控使人变得抑郁,但也可能是抑郁使人变得更外控。 三、适应不良与行为改变 罗特认为适应不良有五种典型的类型或原因: 1. 低预期-高效价 2. 冲突 3. 缺乏能力 4. 不适当的最低目标水平 5. 无法分辨 改变行为无非就是从两个方面入手:个体的强化效价和行为预期,当然有时候二者都需要调整。 提示 首先,行为适应不良者正是因为不能理性地运用预期理论来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才出现适应的问题。因此在这些人身上明显地看到他们的行为与预期理论的矛盾是很正常的。 其次,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在这些适应不良的情形中,我们还可以从他们使用的防御机制的角度来解释他们的行为的不合理性。 第四节 人格的认知因素—米切尔 提纲 一、个体的认知变量 二、原型 三、图式理论 四、人格的认知理论的评价 一、个体的认知变量 米切尔反对特质论,重视人格的认知因素研究。 米切尔从凯利的理论和罗特的理论中借鉴了很多观点,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格理论构想。 米切尔提出了五种稳定的“认知变量”,用以解释和预测个体的行为。 1. 能力 个体的认知和行为的建构能力。 凯利认为,行为的主要差异源自人们建构世界 的不同方式。我们通过建构来预期事件。 预期是行为的引导力量。 一、个体的认知变量 2. 译码策略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源天软件知识管理解决方案解析.ppt
- 远大银发住宅项目解析.ppt
- 远离手机--班会解析.ppt
- 远期外汇交易解析.ppt
- 远足拉练动员大会解析.ppt
- 约翰伍重解析.ppt
- 岳麓版9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解析.ppt
- 粤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2.2.2文明交往我能行解析.ppt
- 粤教版道德与法治七上:2-1-2化解“爱的冲突”解析.ppt
- 粤教版九年级思品复习解析.ppt
- 公路工程施工阶段进度管控方案.docx
- 实验动物模考试题与参考答案.docx
- 基于趣味实验的初中化学教学策略优化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小学生生涯规划与经济学教育融合的教育模式探讨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4 《脊柱内镜手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的术后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高中语文群文阅读与思维训练的融合教学策略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2025年体育产业商业化运营策略调整与市场拓展前景报告.docx
- 小学科学课堂论证式对话与科学知识建构的互动关系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吉他教学课件怎么做.ppt
- 《商业综合体顾客体验评价与停留时间关系的定量分析》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文档评论(0)